70年时光印记 70年见证发展

济南日报 2019-09-29 11:48 大字

1951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托儿所孩子合影。上世纪80年代,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全体教师在天安门前合影。1984年,学生在做物理实验。1988年,学生上劳动技术课学习使用缝纫机。1989年,学生在操场进行义务劳动。上世纪80年代,莱芜一中的教学实验楼。2019年,济南首所国际学校—济南托马斯学校新校区启用后的首个开学典礼。1989年,长清实验小学教学楼及楼前广场。2019年,长清实验小学主体教学楼。

1991年6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莱芜举行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2019年,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速教育创新与重构交流研讨会在历城二中召开。现如今电子白板已经成为学校标配。历城二中新校校园景色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一栋草房子、一个黑板擦、一个粉笔头,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一顶帐篷、一个煤炭炉、一本参考书代表了那个时代教育人的精气神;第一台微机、第一个课件、第一栋综合教学楼,体现了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张富荣是一位新中国同龄人,也是一名老教育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1956年张富荣进入济南市天成路小学读书,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挤在小小的教室里,每个班都要塞进去60多个学生。1972年在铁路系统的师范班读书,一年后开始实习任教。

实习期间条件异常艰苦,由于没有房子住,她就和同事们住在帐篷里,一待就是2年。帐篷内,夏热冬冷,赶上刮风下雨更加难受。教学设备仅限于黑板、黑板擦和粉笔。“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条件艰苦,但是当时却没有当回事。”张富荣说,她和同事们凭借一股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冲劲,深挖教材、坚持授课。

1978年,张富荣调到济南市博文小学担任语文老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富强,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逐渐改善。1988年,博文小学和其他学校同步有了电教课,学校开始用电脑幻灯片来上课,与黑板粉笔相比,幻灯片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为了推广电教课,各个学校开展相关教师培训。再后来,各类音体美课不再只体现在课程表上,学校有了音乐课和音乐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很多学校在这个时期翻新、新建教学楼、宿舍楼,教学设备更加齐全。

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民生为己任的济南教育人积极回应家长“呼声”,围绕办好“均衡而有温度,公平而有质量”的济南教育,加快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动将“问题”揽入怀中,用责任和担当让教育因“服务”而有了温度。

无论是“教具”的升级换代,还是硬件的日新月异,这些都是泉城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最基本和最直接的见证,也是济南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交给人民的答卷中浓墨重彩篇章的真实写照。“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跟随一组照片,近距离感受济南教育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本报记者 赵冰)

新闻推荐

同框国旗驻初心 城管创新担使命

9月28日,槐荫区城管执法人员和环卫保洁员相聚在一起与国旗同框,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槐荫区城管局开展唱赞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