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越71载的承诺
刘延宝近照。□记者田可新通讯员张鹏报道
本报济南讯“俺能行!”71年前,一句诺言铿锵坚定,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神武村刘延宝一家五代人为了这句诺言,在村里的烈士墓前一守就是71载。承君一诺,必守终生,刘延宝一家朴实的言行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诠释了山东人的诚、信、义,彰显了人性和道德光辉。
祖辈守墓,要从1948年说起,当时正值济南战役期间,位于距济南府15公里的神武村是个规模不大的济南战役后方医院,村内分布了几处治疗伤员的民房。随着战役的胜利进展,部队和伤员大都撤出了神武村后方医院,然而,有5位牺牲的战斗英烈安葬在了神武村附近,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主动请缨,承担了为战斗英烈守墓的重任,成为刘家第一代守墓人。
护墓28年的刘修芝老人在弥留之际,告诉家人做人绝不能失信,立下了世世代代守护烈士墓的家规。作为长子,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接过了护墓的“接力棒”。1982年,神武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烈士墓占的那块地分给了别人,刘振顺三番五次地找到村干部和分到墓地的村民商量,最终得到“特殊照顾”,用自己的一块好地换回了墓地薄田。
刘延宝是第三代守墓人,5岁的时候,刘延宝便跟随爷爷刘修芝去守墓。守墓期间,刘延宝没事的时候就去墓前看一看,坐一坐。每到清明节及农历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及春节,刘延宝都会和家人带着祭品到墓前祭奠、培土、清扫。从刘延宝的祖父开始至今,这一守就是71年。就在20年前,村里修公路时,又发现两位革命烈士遗骨,刘延宝主动提出在5位烈士墓附近垒砌墓穴,安葬两位烈士遗骨。此后,他还重新修整墓地,立一座1.5米高的新墓碑,刻上“革命烈士之墓”。在烈士墓前,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老刘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不过烈士墓会一代代守护下去,他已把家规正式告诉了儿子刘增龙,14岁的大孙子此前一度以为墓中的烈士是自家亲人。如今,小孙子也已咿呀学语,赵本芬说,刘家的子孙都会好好守护烈士墓。
拄拐站在一旁的刘延宝凝重地点头。
刘延宝的义务守墓精神不断传诵开来,先后被评为历城区道德模范,济南市道德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刘延宝的义举也感动了全村群众,神武村“两委”投资1万余元重修了烈士陵园并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如今的烈士墓地松柏郁郁葱葱,被港沟街道神武小学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学校的师生都会到烈士墓前,敬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按照墓碑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浙江张忠孝烈士在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下张村的唯一堂弟张方明。随后,张方明夫妇和当地民政部门的人员来到了神武村。见到了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的堂哥陵墓,张方明激动地一把抱住了刘延宝,热泪盈眶:“您一家守了我哥60多年,真是大恩大德大义呀!”刘延宝“嗯、啊”着,眼里也含满了泪水。两人手挽手向烈士三鞠躬……
新闻推荐
□记者晁明春报道本报济南讯在9月21日举行的“国研智库·新旧动能转换泉城论坛2019”上,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研究...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