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技工作者张宗田著书详记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站上更高起点

济南日报 2019-09-24 11:14 大字

读报、学习是张宗田的常态。做笔记、划重点是张宗田多年来坚持的学习习惯。 怀着对科技工作的一往情深,张宗田已集结出版3本科技书籍。剪报、摘抄让张宗田的著作不断变厚。

类似这样的报道,张宗田收集了500多篇。

对济南科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篇报道。

济南市历下区有一片非常安静的住宅区——棋盘小区。巷子深处的19号楼3单元就是张宗田的家。在热心保安大哥的指引下,记者敲开了张宗田的家门。

因事前联系过,客厅的茶几上有很多资料,放在最上面的就是他付出心血最多的三本书:《济南科技志》、《近现代济南科技大事记》、《济南当代科技大事记》。

“我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打心底热爱科技事业,工作时从事科技宣传报道工作,亲眼见证了济南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潜心钻研,最终不负众望,把这些年来看到的、感受到的写成了这三本书。”在科技部门工作40年,如今已78岁高龄的张宗田谈起科技发展,仍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参加科技大会“报道先锋”进科委

1978年,济南市召开全市科技奖励大会,全市调集有关人员进入宣传报道组。此时张宗田已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写手”。在部队、企业采写的消息、通讯、诗歌、评论等文章经常见诸报端、刊物。当时负责具体承办大会的市科委(市科技局前身)负责人就找到张宗田的领导,“强硬”地要把他调走。虽有万般不舍,但这是全市统一的行动,在一切从大局出发的思想指引下,张宗田正式进入科技系统,开启了40年的科技宣传报道工作。

1978年底,《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济南举行科研工作授奖大会》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伊始,人们对物质金钱奖励还是讳莫如深。“济南对科研先进单位和集体进行奖励在全国是第一个,我采写的这篇报道发表后,济南奖励科技研发的做法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张宗田说这篇报道也是他进入科技部门工作后“走红”的开篇之作。

上世纪80年代,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到“科技兴国”再到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预示着“科学的春天来了”。张宗田如获至宝,“工作有了先进思想指引后”,他便一头扎进了济南市的各大厂矿企业。《为轻纺、农业生产发展献策出力——市政府召开科技人员大会进行动员》《搞好厂办科研 发挥企业优势》《人工合成麝香酮》《济南创先工作全国领先》《济南七千二百多名科技人员评定职称》等一大批科技报道在全国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刊发。这期间,有一篇报道对张宗田来说意义非凡。“轻骑”设计师、原济南机动脚踏车厂(济南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崇良因病去世,但他“拼命干”、为科学技术奉献终生的事迹感染了那一时期的济南人。为把王崇良的精神宣扬出去,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张宗田主动请缨,经过深入采访,在1978年6月27日的《济南日报》上,他发表了一个整版的人物通讯——《他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稿件一出,大家纷纷被人物故事吸引,不久,学习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通过采写新闻报道,我切身感受到了济南重视科技、科研能力大跨步发展的现状。很多先进的科技成果都是首创。”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迅速的行动,济南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也刻在了张宗田的脑海里。

发挥自身特长三本科技志书面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济南工业局第三机器厂研制的礼花弹在首都夜空绽蕾飞花、争芳斗艳,预示了祖国春光灿烂的前程。”在《济南当代科技大事记》的开篇,张宗田选用了这一条信息。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共和国开国的第一天就牢牢打上了济南印记。”

为什么要编著济南科技的志书,张宗田有自己的想法,“我干了一辈子科技工作,其间从未离开过,我掌握的资料还是非常系统全面的。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济南科技的发展史,我认为进行系统的整理,编辑出版是很有必要的。”

工作期间,张宗田还积极参加了济南年鉴的编写工作,“济南年鉴每年都要出一本,我主要负责科技篇。”经过多年积累,退休前,张宗田出版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部科技志《济南科技志》,内容涵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85年济南科技发展的历史。

有了《济南科技志》的知识积累,2001年退休后,张宗田开始编写《济南科技大事记》。

为拿到更加详实、准确的资料,张宗田又开始跑企业、跑部门,“知识积累我是有,但经过了这么多年发展,新科技、新成果肯定更多。”为此,他开启了“疯狂模式”,眼里、心里只有这一件事儿,“自行车我都骑坏了好几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济南近现代科技大事记》《济南当代科技大事记》全部出版。

“济南不仅有文史方面的贡献,科技方面也有很多成就。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精品。阴阳五行学派的邹衍是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的大师。到了近代,济南是全国首开先埠招引外商投资的城市……”对济南科技的启蒙、发展、历史沿革,张宗田信手拈来。

“这两本书共计53万字,每一件事、每一个字我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内容涵盖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取得的新成果、新发展。”这两本按照月份、年度发生的科技大事为主线编纂的书籍,详细地记载了济南科技的发展。“1950年5月中旬,济南工业局第三机器厂成功研制出了矿山急需的电雷管,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替代了进口。”“1977年1月1日,济南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1994年,全市科技总投资8亿元,取得科技成果37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项,填补国内空白52项。”“2000年2月23日,我国自动化程度最高、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高端计算机生产线在浪潮集团总部正式投产使用。”……

对填补空白的三本志书,济南大家徐北文曾这样评价,“洋洋五十万字的巨著,宛如在泥沼沙岸中寻找珍稀的珠宝,然后一颗颗地串联,并且前后照应,形成一个整体,其本身就是首创之举,也是山东史志研究中的首功。”年逾古稀仍坚持学习

张宗田的书房门口,挂着一面“勿扰牌”,“人生古来七十稀,寥寥数人百余载。少时懵懂一十五,老来昏聩二十余。卧榻消磨又二十,明聪时日了无几。谢君营造闲静室,入定思考当珍惜。”

对张宗田的这种状态,老伴儿早已习以为常,“老张和科技、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工作时写材料都是反复斟酌,不是成稿绝不出手,他一个人关在书房里的情景这么多年我们早都习惯了,他创作的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打扰他。”

书橱里,满满全是他整理的科技方面的史籍资料,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能动。每天早晨,读报是他的第一件事,“年龄大了,要想不糊涂,只有读报、学习、思考问题。”为了拓宽学习途径,近年来,他也开通了微信,取名“田田”,通过朋友圈,及时了解学习当前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科技真是好东西,以前写材料都是手写,一遍遍地修改,草稿纸用了不计其数,查阅资料也很费劲,有时候查找一个知识点,可能要翻阅一摞资料。现在,有了网络、智能手机,获取知识更加便捷和准确了。”

“近些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科创中心的建设对促进科技发展、打造科创名城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让济南的量子通信、云计算、超算、大数据等一系列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济南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市科技局引领济南抓科技创新,业绩卓著,作为退休老人,欣慰有加。祝济南科技以壮丽七十年为新起点,更上层楼,再创辉煌!”张宗田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邹建明)

新闻推荐

第八届山东文博会收官济南报业集团获优秀组织奖

本报9月23日讯(记者张晓涵)第八届山东文博会今天落下帷幕,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获“优秀组织奖”。据悉,本届文博会授予...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