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夫妻两地情 武隆扶贫常思念 记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的“帮扶夫妻”
王义江在武隆义诊。杜莹为孕妇做护理。
“业务好、责任心强,院里想选派你去参加帮扶工作。”院领导说。
“那里雨季很危险,你好好想想。”岳父说。
“你可想好了。吃住咋办?她们娘俩咋办?”母亲说。
“想好了!我要参加健康帮扶去重庆。”王义江说。
“想好了!他要去我就支持他。”妻子说。
王义江,男,1979年生,汉族,职业医生,任职于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儿科,参加市卫生健康委第四批医疗卫生工作队,赴重庆市武隆区开展健康帮扶工作已三个月。口头禅是:都能适应、我都可以。现在则加一句:要得(重庆方言,意为“好”)。8月28日,记者采访了王义江夫妻,他们这三个月的工作、生活是怎样的呢?
王义江:在重庆武隆的日与夜
王义江中等个儿,微胖,笑容诚恳,说到主动请缨参加帮扶工作,他只说了三句话,“医院说要选派一名儿科医生。我说我可以。”他笑着说,“学医济世,医生就是要去需要的地方。”5月28日,他告别家人,一路转乘10个小时抵达武隆区,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帮扶生活。
“要得!要得!”常挂嘴边
去重庆的第一天,王义江就被方言难住了,“听不懂!”连病情介绍都听不懂咋看病?“年轻人说普通话,年纪大的直接不能交流,从来没这么无助过。”为了尽快融入这里,王义江上班拉着当地同事说话,“多听多说多问!坐诊的时候请同事翻译。”下班他就去附近的菜市场转悠,听当地人说话,在地道的重庆方言环境中强迫自己适应。半个月后,王义江可以跟病患顺畅地沟通,这个速度让当地同事很惊奇,他只是在跟妻子联系时说了句:“都能适应。”
“医院不大,儿科成立时间短,大夫缺乏治疗经验,一些可治的病患不敢接诊,转院率很高。”这是王义江对武隆区妇幼保健院的认识,为此,好脾气的他刚到武隆没几天就跟别人说:“不!”
那是一个4岁的患者,“肺炎,伴有胸腔积液。”为了不耽误病情,当地同事建议向上级转诊,“这个病例咱们那里比较常见,可以治疗为什么转诊?”王义江拒绝转诊,安排了住院,8天后,患者病愈出院。而这期间,王义江专门就这个病例整理讲义,组织同事进行病例讨论和科室讲座,将自己的治疗经验传授给大家。三个月里,像这样建议转诊患者他救治了五六例,也习惯了同事们咨询问题时回答一句:“要得。”
“医生的成长靠的是时间,还有一颗求真务实的心,除此外没有捷径可言。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查房、指导、交流、讲课,帮住院医师梳理诊断思路,修改病历,这是王义江工作的日常,“虽然辛苦,但是想到我的努力会一定程度改善医生们的临床思维,造福一方百姓,还是很有成就感。而且,他们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很值得我学习。”送旅游纪念册给妻女做礼物
王义江告诉记者,他在义诊中发现当地人缺乏医疗知识,“义诊遇到很多人呼吸道感染、鼻炎、生长发育有问题。”这里留守儿童多,老人照顾孩子也不科学,“看病时就给他们科普,介绍儿童护理知识。”半天下来,嗓子也哑了。“这时候感觉健康帮扶的政策非常有必要,很多地方需要先进的医疗知识来保障健康,需要更多的医生加入到支援队伍中。对我们来说,既是锻炼,也是学习。”
而生活上的不适,王义江一句“都能适应”全部带过,“馒头算‘奢侈品’不好买,吃米饭也能适应;菜里都带辣椒,现在吃辣也适应;6月份遭遇几次余震有震感,上班的时候突然桌子和灯在晃,也一会儿就好了。这些都不是大事,没必要跟家里说。”对家人,他也只有一句话,“希望闺女上初中能好好学习,做个懂事的孩子,回家的时候会带一本旅游纪念册做礼物。”杜莹:“贤内助”的思与念
王义江“规划”的礼物能不能取悦妻女不得而知,不过在妻子杜莹和女儿萱萱心里,他能平安归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杜莹是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VIP产科的护士,王义江去帮扶之前,这对医护夫妻档的工作生活都配合默契。而现在,“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心知是半年归,却阻不得思君之念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盼君济世之愿得偿月圆家圆”是她的心理写照。
作为一线护士护佑孕产职责所在
记者见到杜莹时,她刚回到单位准备交接班,脸上还带着汗意。去学校报名、送女儿考试……一刻都停不下,而今天她上夜班,白天本该休息。这样的生活,已经三个月。
说起帮扶行动,杜莹没有抱怨。“这个事,他都没犹豫。”她笑说,“当时突然说要去重庆支农扶贫,我都蒙了,为啥你去?他说咱没二胎,又没压力,我是医生,别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职责,就是我了。”
而家人的反应都是担心,岳父第一句话就是:“那边有泥石流,怪吓人,要是危险咋办?”威海的母亲更是接连打电话:“你去重庆,她们娘俩咋办?”长辈们几次三番地问杜莹:“你可想好了!”
“我想好了,既然他决定要去,我就支持他。他是医生,职责要求他去,我是护士,工作、生活中都要支持他。”都说本事大不如不摊上,王义江一走,杜莹一下感觉捉襟见肘了,“之前忙收拾行李,什么离别、不舍都没有,感觉家里有他没他一样。现在发现我错了,一个人要生活工作两不误真难。”
不久前的夜班,凌晨4点接收一位胎盘早剥的孕妇,杜莹立即参与了抢救,直到早上7点产妇回到病房。为了观察产妇术后情况,杜莹主动延长了值班时间……下班时已经是下午1点。而这一天是杜莹母亲的生日,中午的家宴只有女儿参加。王义江走后,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杜莹也只说:“作为一线护士,护佑产
妇健康是我职责所在。以前他在家,早上出门都是我牵着孩子,他拎着
垃圾。现在出门我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拎着垃圾,连个帮扔垃
圾的人都没了。”
老公不在家闺女说要保护我
女儿萱萱12岁,刚上初一,爱美食,爱足球,爸爸离开这三个月,她过得颇有些“水深火热”。“整个假期,我妈就知道让我看书,因为她夜班,我一个月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姥姥家。以前我爸在家还约我看足球,现在跟我妈在家又累又没意思。我爸一走三个月,只能手机里看见他。有次视频的时候,他看我的表情都把我妈看哭了,我啥都不要,他能平安回来就好。他回来我就跟他告状我妈压迫我。”小大人一样的萱萱这样告诉记者,女儿眼里,妈妈无趣还胆小。
“我特别怕黑,以前他夜班我都是带女儿去娘家。”杜莹说,有一天萱萱拒绝在姥姥家留宿,执意回家,理由就是:“我妈怕黑,我要回家保护我妈。”杜莹心里五味杂陈。“没有老公,现在女儿保护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他不在家女儿长大了,还是女儿就是长大了。”
白班、夜班、辅导班,填满了杜莹的生活,之后还有辅导功课、接送等等繁琐,而这些,她也不打算告诉王义江。“不敢说,怕影响他。就让他把心都放在工作上。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定不要出错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命。我就希望王义江能吃好睡好,一点儿都不用担心我们娘俩,啥问题我们都能克服。” (本报记者李晓)
记者手记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相互扶持
王义江和杜莹是基层医疗岗位最平凡的一对夫妻,他们的生活也是无数参与健康帮扶工作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隔1000多公里的两人,平时联系却不频繁。一周一次视频,聊聊女儿、学习、生活。彼此都知道工作很忙,不会强加于对方什么。“为健康事业远去重庆是他的选择,他只要知道我支持他就好。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相互扶持。”杜莹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相互扶持,两人将平凡的生活过出不平凡的味道。一个贤内助后方服务病患悉心顾家,一个舍小家身在蜀地满心奉献,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医护工作者的大爱。在王义江眼中,漫漫帮扶路,任重而道远,重任千钧惟担当,健康梦的实现需要更多医护工作者的参与和奉献。
新闻推荐
9月4日,在济南青少年宫东南角,郁郁葱葱的绿植中,隐藏着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私家园林——何家花园。该建筑1918年建造...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