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铁路黄河大桥:时代在变,担纲不变

济南日报 2019-07-30 11:12 大字

上世纪50年代泺口码头的繁忙景象。

上世纪60年代曹家圈黄河大桥建设现场附近村民支援大桥建设。

上世纪60年代,护桥战士王士栋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执勤。

上世纪70年代,护桥部队战士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下学习。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石济高铁齐济黄河公铁两用桥

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中国铁路济南局济南工务段桥梁检查工区的工人们利用空窗期检查桥梁安全。在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铁路工人对桥梁进行检查。本版部分老照片由济南报业影像档案馆提供

在泉城济南,风采各异的四座铁路大桥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气势宏伟。它们的修建年代不同,可谓“四世同堂”。从单线桥到双线桥,再到四线桥、公铁两用桥,它们历经岁月风雨,见证了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进程,诉说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变迁。

“老当益壮的第一代”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车,大桥长1236米,桥上铺设单线线路。新中国成立前大桥限制双机联挂,通过大桥的列车速度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亚洲第一跨度大桥,詹天佑曾参与该桥设计施工。它“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先后四次被炸,至今在桥体上还有抗战时期留下的弹痕。几经维修,依然屹立。现在,大桥桥体中的钢梁,除了中国制造,还有德国、日本制造的。为了保护这座百岁高龄的大桥,工人们用“防护罩”把20个桥梁活动支座呵护了起来,防止黄河泥沙侵蚀。换轨时不使用撬棍,避免损伤桥枕。新型的树脂枕木也在这里投入使用,延长了大桥的寿命。如今,每天仍有28列旅客列车在大桥上奔驰,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成为黄河上唯一一座仍在跑火车的百年老桥。

这座大桥的故事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它战胜过百年不遇的洪峰;留下了周恩来总理视察时的足迹;1967年,为保护旅客列车的安全,21岁的护桥战士王士栋壮烈牺牲,烈士的塑像和纪念碑就建在桥头;从1958年至今,陈怀华父子先后守桥60年……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年富力强的第二代”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始建于1960年,全桥长5698.3米,为双线桥,因国民经济调整,1962年1月停工。1972年4月16日主体工程再次开工,1976年6月30日竣工,7月1日通行工程列车,1981年7月1日正式分流列车。每天会有88列旅客列车从这里飞驰而过,它是京沪铁路普速列车的必经之路,也是物资运输的南北大动脉。

“风华正茂的第三代”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建于2008年,是京沪高铁线上山东段唯一一座钢结构大桥,全长5143.4米,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北京至上海、太原至青岛铁路两线共用的四线桥。具有造型美观、结构新颖、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条件复杂的特点。作为京沪高铁重点、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跨河主桥采用五跨连续钢桁柔性拱,有6个主桥墩,在高速铁路同类型桥型中首开纪录。每天有300多趟高铁动车从这座桥上穿行,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动车通过,是全国最繁忙的黄河铁路大桥之一。

“气象万千的第四代”石济高铁齐济黄河公铁两用桥,2018年12月通车,大桥全长1.8公里,桥上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桥下为四线铁路,桥梁跨度大、工艺复杂,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大桥以12种承台结构、9种墩身结构、10种梁体结构形式被誉为“桥梁工法博物馆”。它还创造了主体承重部分钻孔桩最深、桥墩最宽、承台体积最大、结构形式最新、施工工法最多的新成绩,成为“21世纪桥梁建设看中国”的又一实例。这里将成为石济铁路客运专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对打造山东“3小时”交通圈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 崔健 通讯员 付德水 摄影报道)

更多文字、视频、图片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顺应时代潮流 助推经济发展济南老字号协会为“济南工匠”选树活动点赞

由市总工会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济南工匠”选树活动正处于火热报名阶段。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