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半年报看消费
从今天开始起,国家统计局将会陆续公布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总体平稳,消费是重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消息,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其中,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与历史最高年(2017年)持平;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6%、7.8%、7.3%和7.3%;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和贸易摩擦愈加频繁的大背景下,进出口增速略升,上半年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亦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0%,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6.2%,实际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1992年一季度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其中,前6月工业增速为6.0%,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6月工业生产同比虽回升至6.3%,较前值加快1.3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但或与去年6月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增速处于年内低位有关,有基数效应的影响。而虽然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1%,但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90亿元,同比下降2.3%。总体而言,经济韧性仍强,压力不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消费。201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4%,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6月社零同比名义增长9.8%,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其中,汽车零售增速大幅反弹至17.2%,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对社会消费形成较强支撑。当然,一方面,应考虑基数效应,去年6月汽车零售同比下降7%,基数低;另一方面,7月1日国六标实施,许多经销商降价促销。因此,汽车零售增速明显改善,但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汽车消费的问题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今年6月,发改委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重点聚焦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该方案的出台被认为对处于寒冬的中国汽车行业是雪中送炭,对整个行业是一个巨大提振。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方案对各大一线二线城市实行的限行限购政策发出了挑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汽车零售数据不断下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今年5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库存预警指数已经连续17个月超越了50%的警戒线。《2018年汽车经销商生存调查》则显示,2018年经销商新车毛利从2017年的5.5%下降至0.4%,亏损面则从2017年的11.4%增加至39.3%。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0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采取汽车“限购”“限牌”的措施,以遏制私家车增长过快的现象。到今年一季度,北京购车的中签比例达2462比1,再创历史新高,在广州30人争一个购车指标,可谓“一车难求”;而上海车牌拍卖最低成交价89700元,中标率5.6%,深圳车牌平均成交价为71301元,对一些人来说已经牌比车贵,买车是“买一付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贵阳、石家庄及海南省实施了限购政策。
一面是“卖车难”,一面是“买车难”,市场供需出现了极大的扭曲,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拥堵,该遏制汽车消费吗?
严厉的汽车“限购”政策,据说是为了疏解城市拥堵问题。
中国的大城市,的确拥堵问题较为严重。
国外位置运营商TOMTOM发布的2017全球拥堵城市排行榜显示,在其统计的189座人口超过80万的大型城市当中(不包括南亚和非洲大部分国家),中国城市占据了全球最为拥堵城市前20强榜单中的10位。
但是,这都是因为私家车太多的缘故吗?如果私家车真的太多,又是因为什么缘故?
高德地图每年发布的全国交通报告和拥堵排行榜显示,北京的拥堵水平长期占据榜上前三。倘若你在北京开车上班,或是乘坐地面公交,高峰时期花费的时间里有超过一半都用在拥堵“等待”当中。
大家能够理解的是,作为首都或者一些特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堵车现象不可避免。但其实数据告诉你,堵车并不一定是“大城市病”,也并不完全和经济发展成正比。在2017年最拥堵的前20座城市当中,有3座一线城市,2座新一线城市,11座二线城市,3座三线城市,以及1座四线城市。二线城市济南力压北京成了2017年最为拥堵的城市。同在山东的泰安为唯一入选的四线城市,其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与上海不相伯仲。而早高峰期间,行车速度最慢的是哈尔滨,晚高峰行车速度最慢的城市是海口。一线城市深圳反而排名第37位。
以北京为例,每天中心城区有3893万人次的出行次数,其中乘坐汽车公交等机动车出行次数达到1162万人次/日。此外,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出入在各个地铁口当中。而也能够看到的是,我国城市中,北京人均通勤距离最远,达13.2公里,人均通勤时间最长,为56分钟。也就是说,城市那么大,就业单位却那么集中,我想去看看,能够容易么?
那么,城市拥堵,会不会是因为公共交通的配套不充分?会不会是因为城市扩张的速度与城市规划的能力不匹配?会不会是因为城市管理能力不到位?
解决环保,该遏制民宿消费吗?
实际上,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在“限购”之外,还采取了“车牌限行”“提高停车费”等等一系列提高终端消费者成本的“疏解”方案。
从另一个角度看,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多年来都在反复寻找各种办法压制相关消费。
直到消费出现了极其明显的下滑,并且影响到了供给端生产端、影响到了整体宏观经济。
但这种传导如此清晰,不应该是早就要想到的吗?
民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些年,民宿之风兴起。这阵风,其实有着经济大背景的支持。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消费升级态势良好,将旅游作为新消费方式的人越来越多,追求旅游消费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各种高档民宿满足了高消费“文青”的“升级”,各种大众化“民宿”满足了普通人“走遍天下”心愿的“升级”;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许多乡村、山区呈现出“空心化”迹象,当地人有房、有地、有闲,如果发展民宿、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就能够留住人、留住钱,也是乡镇经济转型升级的好方式。
当然,在最初的风潮后面,缺少行业标准、缺少消费者保护措施等监管缺位的状况切实存在。
比如民宿的标杆城市大理,依傍美丽的洱海,打造了一个有独特人文特色、建造设计风格、个性化服务的景区,也为当地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在此过程中,收费不合理、卫生不达标、环保治理混乱等问题也一直存在,直到洱海的污染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但形势就此急转直下,在经历了漫长的“关停改造”后,环保标准一再提高,许多民宿被永久关闭或拆除。
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当然是不行的,但如何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2017年,旅游业创造收入占大理市全年GDP的70%,民宿则是其主要特色。当环保与旅游经济对立,遏制消费会带来什么?环保问题都是民宿的错吗?
解决“炫富”,该遏制消费升级吗?
近些年,中国消费升级的态势明显,居民对消费的供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比方说我们会看到,男性和老年人,过去大家认知中与“爱美”无关的群体,都在护肤品等“爱美”消费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欢。
比方说我们也会看到,财富效应带来的,富裕家庭的青少年也充分享受了财富的“香甜”,而技术快速进步使更多年轻人获得财富,因此,高档消费品消费主体的整体年龄有所下降, “名牌”们都在追逐“年轻化”。
再比方说我们还会看到,城市青年越来越“潮”,乡镇青年也在更新观念,他们也想要追求精神上、文化上的升级,虽然或限于财富、见识较为不足,但心情是一样的。他们的消费升级可能就会在网络文娱活动上体现,像是上个快手、抖音等等。
但我们也看到,社会上有这种声音,把男孩子爱美、高档消费、文娱互动等都认作是“低俗”的行为,并呼吁予以打击、取缔、批判等。
其实,随意拿道德绑架经济很不适当。人或“低”或“俗”,不见得就是“低俗”,而消费又“高”又“炫”,其根子还真不一定是个人道德水准问题。
如果我们转过头来看近两年频繁出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裸贷”等等,不难发现,前些年有关部门大加鼓励所谓“金融创新”和“提前消费”,以至于把大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网罗至借贷生活的麾下,加之鼓励所谓“创新”背后是监管的缺位,许许多多的非法线上线下贷款、融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赚快钱”成为一时风尚,“乱花钱”成为一时风尚,这才是“炫富风”风行一时的真正罪魁祸首。
对消费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不去追究,而是对消费行为进行表面化的道德分类、谴责,结果也变成了一种消费遏制。这样做,对吗?
管理应从自身找原因,而非“管理”消费端正常需求
对于偌大中国,GDP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是应有之义。经济形势的看点,可能还要更多放在内生动力的活跃程度如何上。消费情况就是其中的重要指征。
从总体经济看,消费、生产、就业在经济中是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没有良好的消费态势,生产、就业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促进消费一直在各国经济政策里占据重要地位。我一直呼吁,任何遏制消费的政策和举措,或者会导致消费遏制的政策或举措,都绝不是绝不能改善经济结构性扭曲而只会加剧结构性扭曲,并且使经济产生紧缩,从而拖累宏观经济。
无疑,消费是人的需求,人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消费的需求千差万别。管理者不应试图去管理个人的消费、或者评判个人的消费。比如说“你为什么要乘私家车?你可以坐公交车啊”“你为什么要买高价货?你可以买平价货啊”“你为什么要看网络综艺?你可以去学数学啊”等等。从哲学或者社会学、伦理学意义上说,可能这些领域的学者会质疑管理者无权干涉个人自由选择。但从经济学上,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压制消费的意愿,会搞坏经济。有了需求,生产会有意义,创新才有动力,就业也很满意,社会才能良性运转。而消费升级是一个相对概念,应该鼓励社会多多加大边际创新,让供需关系自发的形成最佳资源配置。在遵守国家法规的基础上,不应当由行政权力去插手谁该消费什么、消费怎么升级。
不仅如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管理部门提高政务水平,多多寻找自己的原因,而非将问题抛给消费群体,并从消费群体的需求上着手“大刀阔斧”。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背后,都是管理能力的不足、供给能力欠缺,像是堵车、像是环保、像是过度消费等,管理部门应该反问反观反思反省,对自己“开刀”,积极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而非削足适履,动辄增加消费者成本、遏制消费者需求、批判消费者意愿,让消费来适应其依然落后的供给。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消费、从而影响经济。
后记
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消费,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等,去年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和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构建符合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些地方和部门关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真的需要跟上了。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通讯员马光仁)近日,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唐李村64岁的老汉唐有山正因胃癌在长清区人民医院治疗,不料...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