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就能赚零花钱” 馅饼?陷阱?
消费质量报社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质量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王昱实习生王钰
相关搜索
截至7月11日17:00,搜索关键词“看新闻赚钱”,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900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25.5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16.7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9949篇。
舆情回顾
“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
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类似的新闻类APP广告。这批资讯类平台和应用打出“刷新闻赚现金”的噱头,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阅读、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看似收获了用户时长和忠诚度,却由于传播内容的低俗、低质,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出现了五六十款这类软件。现金奖励、花式推广为平台吸引了不少眼球,甚至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舆情背景
近日,济南市民刘希同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某款新闻APP广告,广告宣称看新闻可以赚零花钱,一天可以赚几十元,新注册用户还可以获得18元红包,当天可提现。待其下载后发现,不仅需要绑定微信号、手机号,还需要完成平台规定的各项任务才可以赚取金币。广告上宣称赚钱很容易,但实际流程很复杂,收益和宣传的也明显不符。
浙江嵊州的小赵在母亲推荐下,一个多月前开始和爱人一起使用某款新闻APP。然而很快就发现,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资讯,“广告特别多,穿得比较裸露,还有些低俗的视频。”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通过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记者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主页中进行查询,“淘头条”“亿刻看点”等多款APP未能查到相应资质。
网友声音
@H阿辉H:天下没有免费的馅饼给你吃。
@流年90726:我从来不信这些。随便看看文章就能挣钱,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后面肯定有更大的坑等你跳!
@做梦都想:这类APP套路很深,注册奖励2元,提现需要绑定银行卡,然后发现需满5元提现。再告诉你连续签到3天可再得3元。满5元提现收手续费1元,最后花了几天时间到手4元。
各界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对于不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APP,应加大查处力度。各类手机应用市场也应尽快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并对违规APP进行下架处理。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鼓励发展下线,使得老用户、新用户之间构成了上下层级,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金钱链”,部分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应尽快对此类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唐远清:现在所谓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些营销号(APP)只要有了流量,它就可以通过流量来变现,变现的方法比如一个是可以发一些广告,另外它可以发一些软文,很多营销号(APP)它发布的内容本身就是带有盈利的。通过这种赚取金币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大家来点它的APP,为了吸引流量自己挣钱,它采取了直接的经济刺激的办法。
舆情分析
“补贴+”成为当前一些新闻资讯类软件运作的主要商业模式,甚至有的软件更是把这种模式做到了极致,打开页面,没有新闻推送,只有转发赚钱和邀请赚大钱等选项。
这类APP最大的问题还不只是涉嫌“虚假宣传”,其中存在的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接触用户个人信息,以及利用用户对资讯鉴别能力弱的特点,而将广告当成新闻展示等问题,则更加严重。
现金难赚或许只是浪费了用户的一些时间与精力,过度索取用户权限而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则可能造成个人信息被倒卖、被非法利用,让用户在互联网上彻彻底底成为一个透明人,甚至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而APP为了增加收入而将广告“伪装”成新闻向用户推送,则可能更为致命。
要防止掉入陷阱里,用户唯有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对“看新闻刷视频赚现金”的模式予以矫正与规范,对APP的推广路径、发展方式有所界定,才可能真正保护好用户的隐私权,也确保整个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不给违规违法行为“借壳上网”的可乘之机。“看新闻刷视频赚现金”套路虽深,但只要监管手段真,纵使有小恩小惠,也终难轻易俘获人心。
新闻推荐
济南市文旅局力推的“泉城之夜文旅消费季”正持续发力。9日,济南市旅游饭店行业协会发布优秀文化与饭店夜经济发展“十个...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