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垃圾分类,我们不必焦虑

济南时报 2019-07-02 14:12 大字

□本报评论员 熊苗

据说,“你是什么垃圾”已经成了上海邻里打招呼的新用语,而社恐族也表示,再也不怕和别人没话聊了,一提垃圾分类,分分钟气氛就活跃了。

从上海垃圾分类最近在微博热搜出现的频率来看,上面的情景丝毫也不夸张——

随着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座城市。

据报道,强制首日,上海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依法立案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0起。数据的多少目前仍不好评判,但违法行为的出现是在意料之中。因为早有共识:垃圾分类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

其实,围观上海也不仅仅是为了围观。按照要求,包括济南在内的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换言之,看着上海“吃螃蟹”,是为了以后自己“吃”起来更顺口。

“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是目前国民垃圾分类的现状。传统习惯难以改变是主要原因,而还有一种声音也是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直接原因——“反正垃圾车都是一股脑全部运走,分类了也没用”。这就像是把垃圾分类的4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割裂成相互隔阂的两部分:因为投放不到位,所以后面的三个环节无法进行;而因为后三个环节不到位,又给了投放继续不到位的借口。如此恶性循环,垃圾分类当然难以进行。

如今箭在弦上,前后端只有相向而行,后三个环节的软硬件抓紧建设,居民分类投放的“第一环”不掉链子,整个系统工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垃圾分类才能孕育多年,一朝落地。

上海的实践也再次证实,垃圾分类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比如垃圾“定时定点”收运初始曾引发上班族的强烈吐槽,相关部门随之调整了“一刀切”方案,鼓励“一小区一策”,以政策的开放和灵活性应对实际问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我国的垃圾分类也无法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最直观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跟西方不同,厨余垃圾更多的是湿垃圾,也是我国生活垃圾中占比较高,较难进行分类处理的一类垃圾。所以,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才更科学,垃圾如何处置才更环保高效,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因为没有完美的现成的经验可循。

这种动态和开放无疑给管理者们施加了很大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垃圾分类的比拼,可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市民素质的比拼。“下一个就是我们”,但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市民,都不必焦虑,当“螃蟹”来了,每个人都以建设者的心态参与其中,这项工作就不会是难啃的骨头,而是把大家聚起来的大餐。

新闻推荐

济南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表彰大会召开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

市领导为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颁奖济南日报记者陈长礼摄时报7月1日讯7月1日下午,市委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