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相伴说蔡姬
□戴永夏
常言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意思是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边常有一位贤慧的女人扶持相伴。这样的金玉绝配古今都有,如古代名士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苏东坡与朝云……他们的琴瑟之美历代都被传为佳话。明末济南名士李攀龙,也有一位与之相伴的蔡姬。她不但聪明美丽,跟李攀龙十分恩爱,而且对李的生活照顾和李死后家庭的维持,都有非常之功,因而也深受人们赞许。
李攀龙是明末著名的诗文大家,其诗名高于当代,影响及于清初,有“一代文宗”之称。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在朝时受权奸严嵩排挤,外放时又为挟势倨傲的地方长官所不容,遂毅然辞官,回老家济南隐居十年。家居期间,他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上建了一座白雪楼,经常同几位好友诗酒唱酬,谈诗论文,生活悠闲自得,颇多情趣。
李攀龙外任和家居期间,都离不开爱妾蔡姬的悉心照料。
蔡姬生性聪慧,心灵手巧,对李攀龙体贴入微。她善烹饪,会做菜,来了客人,酒席都由她一手操办。这从李攀龙的好友王世贞的诗中,可以略知一二。
王世贞在《秋日过于鳞郡斋》一诗中这样写道:
入门登君堂,筐篚相罗列。大妇治酒浆,小妇为炊食。儿年十五余,冠裳来肃客。感君缠绵意,含吐待君择。
诗中写李攀龙任河北顺德知府期间,有一次好友王世贞等人到他的官邸造访。王进门一看,李攀龙夫人徐氏在治酒,爱妾蔡姬则忙着做饭炒菜,锅碗瓢盆摆了一堆。这时李的儿子李驹也出来拜见客人,他们的盛情令人十分感动……诗中既写出李攀龙一家的热情好客,也可看出蔡姬既是烹饪美食的能手、操持家务的主力,也是李攀龙的贤内助。
王世贞在另一首诗《攀龙遗芳酒瓜酱夜醉放歌戏用为报》,则进一步从一个侧面,写出蔡姬烹饪技艺的高超:
朝对云门雪,隐如两玉山。时无一杯饮,何以俱颓然?平头大奴尺一书,戟之不得中庭趋。青丝提绳白玉壶,郁金香夺银酡酥。沉瓜片片芍药酱,压来纤甲痕珊瑚。削爪进酒咍不止,谓我卒当以乐死。雪花为茵不肯寒,夜半歌声剑波起。兰缸茕茕漏丁丁,罢舞起看头上星;南有匏瓜北有斗,碧霞之脯天公酒。虚名误人竟何有?安期生,闭汝口,瓜出蔡姬酒李侯,八千年来汝得否?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自己官邸饮酒的情形。门外大雪压山,天气寒冷,正适合在家中饮酒。正好有李攀龙之前送来的酒和酱瓜,于是他便就着酱瓜饮起酒来。这芳香的酒是李攀龙酿的,而美味的酱瓜是蔡姬腌制的。那抹着芍药酱的酱瓜上,似乎还留有蔡姬那纤细的指印。王世贞感到,这蔡姬制作的酱瓜和李攀龙酿制的酒,比“碧霞之脯天公酒”都美好、珍贵,几千年都难以见到。于是饮罢他兴高采烈,不惧地冻天寒,迎着满天繁星,深夜里拔剑高歌起舞……从中可见,仅仅是下酒的酱瓜,蔡姬就腌制得这样好吃,千年难遇。可想而知,她烹制的其他美味佳肴,又该是何等美好诱人?
不过,蔡姬最拿手的、也是李攀龙最喜欢吃的,则是“葱香馒头”(即包子)。其做法是将葱段插入包子的撮口处,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将葱段拔去,再迅速用面将撮口封好。吃时虽不见葱,却葱香扑鼻,味美可口。当年他们居住在四面环水的白雪楼中,只能以小船往来出入。倘有官员来访,李攀龙一律不见。但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并以蔡姬做的“葱香馒头”飨客。后来,这种“葱香馒头”广为流传,成为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
李攀龙逝世后,不过30年间,其子孙均早死或夭亡,家道随之衰落。这时,蔡姬便以弱肩担起了支撑这个破碎家庭的重担。她同李的另一侍妾卢氏和儿媳冯氏三孀相依为命,住在城西关柴市(今普利街),靠替人做针线活和卖炊饼为生,常常“饘粥不继”,生活相当贫困。诗人王象春听说后前去访问,见年已七十多岁的蔡姬白发青裙,“颓然老丑”,晚景相当凄凉,不禁潸然泪下,遂送了些银两周济她们,并作《白雪楼》一诗以记之:
荒草深堙一代文,蔡姬典尽旧罗裙。可怜天半峨眉雪,空自颓楼冷暮云。
诗中,作者感伤地叹道:萋萋荒草埋没了一代文宗,(李家)家道衰落全靠蔡姬苦苦支撑。可怜这曾居住过大诗人(“天半峨嵋”指李攀龙)的地方,如今却空自冷落在苍茫的暮云之中……
清代诗人董芸也写有一首《柴市》诗,对蔡姬的凄凉晚境深表同情和感伤:
柴市归来日又斜,蔡姬迟暮倍堪嗟。罗裙典尽红颜老,肠断西郊卖饼家。
诗人来到蔡姬曾居住过的柴市街,想起蔡姬晚年曾在这里靠卖烧饼、典当衣物度日,生活贫困潦倒,感到肝肠寸断,非常伤心……
蔡姬死后,葬于济之东北郊的柳沟(北马鞍山以东)。清代诗人田雯在祭墓时,曾作诗对墓地周围的环境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鞍山平如屋,瓢峰插其旁。千里茶臼河,野水流泱泱。拄杖步空林,松风吹衣裳。
如今,这一峰插水绕的墓地早已没了踪影;百花洲上那曾承载着几多风流佳话的白雪楼,也已毁于清末。只有李蔡相守的这段佳话,还在济南民间流传,打动着无数人的心……
新闻推荐
本报7月1日讯(记者黄佳杰通讯员蒋民明)近日,历下区东关街道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及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提高机关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