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郑新明成长记 农村大众报记者王星

农村大众报 2019-06-28 14:12 大字

忙碌中的郑新明。

6月20日一早,天气闷热,技术服务站里的事处理差不多了,郑新明马上开车往自己的基地赶。那里的施工正紧张进行,对这个占地65亩,一期投资90多万元的基地,她一点也不敢马虎;从基地出来后,她又往合作社社员的育苗棚里赶,社员的草莓苗出了点问题,她要实地看一看。“每天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忙活,事儿太多了!”郑新明说。

今年刚40岁的郑新明,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新农人”。这定位有根据:在济南市东部遥墙街道及董家街道一带草莓种植圈儿,很多老种植户遇到技术问题要找她帮忙;今后草莓产业路子怎么走,很多资深人士也要听听她的意见!年轻的郑新明,在当地是懂技术、懂市场的明白人。

2009年,在外从事会展服务的郑新明跟丈夫回到了老家——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张安村。年轻人不愿种地,往外走,而时年30岁的郑新明却“不识时务”,回村种地,别人不理解,家人也不同意。“在外打工,苦累不说,钱也不好挣;农业,是一座金矿,只要会干,肯定能干出点事来!”这就是她对各种质疑的回复。

张安村是一个草莓种植专业村,回村后,郑新明夫妇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农民。在外见过世面的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她的号召,村里的草莓种植户都说好,但真注册时,却颇费周折。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包含全村102户种植户的专业合作社成立,她任理事长。

合作社成立后,郑新明想以合作社的名义统一对外销售草莓,但经多次尝试,她的这一想法一直无法实现。因为当地草莓市场已经很成熟,每年草莓还没开摘,收购商就主动上门订购了。“我统不起来,是有原因的。”郑新明说,“虽然很受打击,但我却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大商机!”

郑新明发现,当地草莓连茬种,虽然种植户不愁卖草莓,但却对草莓病虫害的防治犯愁。问题就是商机,但自己是门外汉,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学,谁种的好,我就常到他的棚里去。再就是听说哪里有种植高手了,我就去拜访,平度、烟台、威海都去过,也跟着书本上学!”郑新明说,“没有白费的功夫,一路苦学,我对草莓的种植管理是熟熟的了!”

不久,郑新明就在唐王镇的东王村成立了草莓种植技术服务站。服务站内肥料、药品一应俱全,郑新明成了“草莓医生”,哪家种植户有问题了,随叫随到,加上技术好,服务又热情,她逐渐成了大忙人。

眼看着别人种植草莓挣钱,郑新明坐不住了。2017年,她育了10个棚的苗,由于技术先进,管理到位,50多万株苗子眼看就变成现金。但天有不测风云,出苗前几天,连续几场大雨,造成棚内积水严重,12亩苗子淹了8亩,“收客户的8万元定金,我全退给了人家,一反一正,几十万元没有了!”郑新明感叹道。

“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干农业,必须有这个韧劲才行。”郑新明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当地种植户实力的增强及外部工商资本的进入,当地草莓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为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2018年3月,她注册成立了一个占地100亩家庭农场;2019年3月,她又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她任法人。有了这些实体,她与各类实体打交道更方便了,业务量也进一步提升。

育苗遇到了挫折,不是因为市场因素。再次站起来的郑新明,今年又有了大动作,她以每亩每年1300斤小麦的价格,在唐王镇小王辛庄村流转了65亩地,准备将这里建成一个集草莓育苗、种植及产品周转的中心。目前,中心西侧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双膜双拱外遮阳内保温”钢骨架大棚正在紧锣密鼓地赶进度。尽管为了建这个中心,郑新明背上100万元的贷款,但她信心十足:采用基质育苗新技术,每棵苗子价格在1元钱左右,届时她这个棚一次能出42万棵苗,利润可观。而草莓种植及产品流转,也能带来稳定的收益。

“不怕的,总得搏一搏,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门道,农业更是如此,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基本入门了,也相信自己能从土里刨出金子来!”尽管土里刨食很难,但郑新明的信心却很坚定。

新闻推荐

本周日,请中考生“精准”探校园

今年,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于6月28日14:00公布。初三学考成绩可登录“济南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志愿填报平台(网址:ht...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