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俩月“没喝饱”南山泉水难“撒欢” 水流变小游客变少,村民有点儿不适应
27日,在斗母泉,村民来此接泉水。 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
连日来,本报持续关注济南泉水形势。由于少雨,市区一些泉形势危急,本着“先观后用”原则,取水点、泉水浴场被纷纷关停,多项保泉举措正在加力。与此同时,在南部山区,那些藏匿于山间村落的泉眼水量情况又如何?27日,记者深入山区,将视角对准了“粗野生长”的它们,以及靠它们生活的村民。
拔槊泉村:
泉水滴答流,供水全天变半天
27日上午,经过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西营镇元宝山顶的拔槊泉村。拔槊泉村位于海拔780米以上,是济南最高的行政村,因村里有一口拔槊泉而得名。
上午10点,拔槊泉内依旧能听到流水声,但水量较原来大幅下降,3米多的井已不到一半深。村里77岁的邹延正老人站在离泉眼不远的公路上,左右张望,等待着有来这看泉打水的游客能光顾他的生意,可等了一上午,也没把身前摆着的一袋杏和一袋水果黄瓜推销出去。“两个月没怎么下雨,泉水水流小了,也没人来这儿打水了。”
老人说,拔槊泉的水是从元宝山上淌下来的,沿地下暗渠从水井半截腰的出水口流出来,水流最大的时候有碗口那么粗,从井里涨出来的水还会流到旁边的方塘里形成瀑布。而记者看到,现在方塘干了,井里也只剩几缕细流在滴答。
泉水少了,村民靠什么生活?据了解,拔朔泉村全村有220多人,以前打一口机井抽拔槊泉的泉水就能解决吃水问题。2017年村里盖起了民宿,引进了扶贫项目,村委又打了两口新井统一供自来水。“原来是每月逢1、3、9(注:或尾号带1、3、9的日期)全天送水,现在改成了只送半天。”邹延正说,好在家家户户都修了水窖,来水的时候把水窖灌满,喝水还暂时不耽误。不过,让他头疼的是地里种的小米、地瓜,因为缺水颗粒无收。
灰泉庄:
泉水快见底,老人担心喝不上水
拔槊泉村还有自来水能解决村民吃水问题,相距仅2公里的邻村灰泉庄就没那么幸运了,没有集中供水,村民只能吃泉水。
“我们村里不通自来水,都是每家自己想办法找长管子插到山上的泉子里,让水顺着管子流到家里来用。”一村民告诉记者,从去年冬天雨下得就少,管子里难流水,只好去灰泉挑水吃。
27日,记者在灰泉看到,为防止吃的水被污染,井口被有心人盖上了盖。记者打开井盖,只见这口井有10米多深,但水面距井口较远,难以分辨水位高低。“原来水多的时候,水能从井口上面冒出来。现在井里的水也就和一般的水桶差不多高,就快要见底了。”在井边打水的村民说。
据了解,灰泉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搬走了,他们在山下买了新房子,如今村里只剩一些老人留守。“我在这住了一辈子舍不得,可要是这里再没水了,我不想搬也得搬了。”一村民说。
斗母泉村:
泉水惜细流,来吃农家乐的少了
斗母泉位于市中区兴隆街道斗母泉村一处山崖畔,是济南72名泉中海拔最高的泉,海拔高达548.7米。根据《济南泉水志》记载,该泉的出露形态为涌状,常年不竭,水量很大。
今年55岁的路喜祥是斗母泉村村民,他的家就紧挨着斗母泉。8年前,为照顾孩子上学,他不再到外地打工,和妻子在自家小院开起了小饭馆。得益于斗母泉的名气,来游玩的人不断,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然而,27日,记者来到路喜祥家发现,他正坐在自家院里玩手机打发无聊时间。“现在到了水最小的时候。”他告诉记者,以往斗母泉水多,从龙口里吐出得水柱能有10厘米粗,景观一点也不逊色于黑虎泉。“我们村近百口人都喝这里的水,水多的时候池子里盛不了就往旁边蓄水池里淌,我们就到那去打水,现在不等有水进到蓄水池,村民们就拿着水泵抽走了,泉池里都剩不下多少水。”随后,记者来到斗母泉发现,泉池上方石雕龙口中吐出的水只剩细细一缕,池中的泉水也不足1米深。
泉水水流小了,观光客变少,路喜祥的饭店不像往常那样旺了,”原来来旅游的多,摆上十几张桌子都能坐满,还有在外排队等着的,我们两个经常忙不过来。现在白天基本没客人,到了晚上会有一两桌,都是相熟的老顾客,特意上山来吃饭的。”路喜祥说,原来他们最忙的时候每天的营业额能超过3000元,而现在多数时候连1000元也到不了。(新时报记者杨璐)
新闻推荐
“3+4”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 学前教育三二连读面试至7月1日历城职专打造升学就业双通道
历城职专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实操实训新时报记者黄中明摄进入中职学校,无论想升学还是想就业,在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