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架两岸通济南黄河大桥聆听黄河涛涛 见证泉城蝶变
20世纪60年代,黄河北居民开展农业生产。 20世纪70年代,民兵水下训练。 1979年,济南黄河大桥打下试验桩。1982年济南黄河大桥通车现场。20世纪70年代,黄河泺口段的小船。20世纪80年代,黄河泺口段的大轮渡。济南黄河大桥通车后,市民争相体验。济南黄河大桥风景济南黄河大桥旧照
早晨6点,56岁的大桥街道居民杨远军准时出现在黄河岸边,他举起手机对准东方薄雾里的朝阳,“咔嚓”一声拍下这熟悉的美景,再转身向西,调整角度,给相伴30余年的济南黄河大桥留影一张——1982年至今,大桥连接黄河两岸已经整整37年了。
光阴似箭,这座桥聆听着黄河涛涛,见证着泉城蝶变。
“咱什么时候才能上桥过河?”
“小时候去一趟市里,还不如现在去北京容易。”
聊起济南黄河大桥,杨远军感触最深的便是大桥给这里的居民带来的便利。
1982年大桥建成前,要过黄河只能靠轮渡。
“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这是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济南黄河渡口渡船过河的描写。
20世纪70年代,小船虽已升级为轮渡,却也难免在汛期和凌洪肆虐时停运,哪怕寻常天气,想坐船渡河也需要提前准备。
“我很小的时候,能去趟市里比过年都开心。凌晨三四点就从村里出发,要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渡口,那时候也没有自行车,就是靠走。”杨远军说,他所在的焦集村距离渡口较近,可以想见,更偏远村子里的人进趟市区有多难。
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大桥街道居民开始频繁往来市区。但过河还是靠轮渡,而且人多船少,排队上船就要等好半天。“船把人送到对岸,再把对岸的人接过来,速度很慢。而且船和岸之间还有距离,往船上搬货很麻烦,推自行车上去都要别人帮忙。”杨远军清楚地记得,轮渡票价是行人5分,带自行车1角。
那时候,黄河上已经有一座百年老桥,不过是铁路桥,行人不能通过。每当在渡口看着呼啸而过的火车,杨远军心中便有一份期盼:咱什么时候也能上桥过河?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82年大桥建成通车时,杨远军19岁,他说那时头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人山人海”。“两岸都是人,桥上是一排排的小汽车,等他们下去以后我们才能上去看看。”杨远军说,其实他和村民们早就站在大坝上远远地看过很多次大桥施工,“就盼着早点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居民期盼已久的大桥建成后,黄河北岸“活”起来了。“想去市里,骑着自行车就过去了,还能看看黄河两岸的风光,也节省了轮渡的开支。”杨远军说,别看只要5分、1角,但在那个“1元就能进城玩一天”的年代,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当时,与大桥合影成了一种风尚,桥头有专门带着相机的人,一张照片两元钱。
记者采访时,大桥街道马店村党支部书记徐永福在村民微信群中发了一条征集济南黄河大桥老照片的消息,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泛黄照片便不间断地发了过来,还有不少人直接把照片送到了徐永福的手中。看着这些照片,杨远军和徐永福凑在一起回忆起乡亲们曾经的模样。
一座大桥,连接起他们共同的记忆。
“桥墩一个孔,就要灌一天一夜”
济南黄河大桥由主桥和引桥组成,总长2023.44米,主桥长488米,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最大跨径达到220米,是当时亚洲跨径最大的桥梁,在当时世界十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排第8位。
如今,站在桥下仰望,仍不免感叹大桥的宏伟。这样一座桥,在设备、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是如何建成的?
看着大桥建设时期的老照片,杨远军回忆起那些远远眺望到的画面:不计其数的工人坐着小船,在水面上运送建材。
在大桥下,记者偶遇两位老人,他们就在那些工人之中。
今年80岁的崔士付是冯家塘村人,他指着桥北侧茂密的树林说,当初冯家塘是离黄河最近的村子,因修桥被征收。当时他是村里的文书,1977年大桥开始“备料”时就加入了修桥队伍,成为一名临时工。当时,崔士付干的活儿是“灌柱”,“黄河边这个主墩是24个孔,6个孔为一股,4股再打成一个整体。”他回忆,水上扎着木桥,小推车一趟接一趟把水泥运过来,而那时和水泥靠的是人工和铁锨,一个孔要灌注一天一夜才能完成。
崔士恒今年85岁,他当时是冯家塘村的大队书记,大桥修建过程中,招人的工作由他负责。“当时固定工人有300多个,其他的都是临时工,每天用地排车往这里拉人,每天都来百十个。”
从1978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2年7月建成通车,近4轮冬夏流转里,这座大桥倾注了多少人的汗水,我们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正是这些人,让这里的人们第一次改变了观赏黄河风光的角度。
“交通越方便,生活就越好”
如今的黄河两岸,葱郁茂密的树林紧紧包围着河岸,岸上多的是像杨远军一样每天来看看黄河的村民,还有特地驱车来观景的市民。
这些年,杨远军每天都要到大桥下、黄河边走一走。他手机里存的数百张照片几乎都是黄河风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离开过这座桥”。太阳傍着大桥日复一日升起落下,滔滔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这是黄河两岸居民生活的背景。
而随着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不久的将来,黄河北岸将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新城。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对济南而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规划中“城在园中、镇在林中、村在田中”的景观格局令人充满遐想。令人欣喜的是,“三桥一隧”正在紧锣密鼓建设,黄河两岸的交通将更加便利,联系将更加紧密。
最让杨远军开心的,则是济南黄河大桥北延,由大桥延伸至绕城高速,长约20公里,是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部主要交通干道。“交通越来越方便,生活就越来越好。”杨远军朴素的感慨,正是黄河两岸居民的共同期盼。
交通是链接城市的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促力。从济南跨河交通的变化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城市飞速发展的脉动。黄河两岸,未来可期。
(济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 曹雅欣 张一 李冬阳 赵晓明 通讯员 周腾飞 部分老照片由宋振亮 胡明 摄)
更多文字、视频、图片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燕山街道燕南社区有一支“老兵维修服务班”,5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社区各个角落。他们把“志愿付出,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作为...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