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到底有多难?
近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京沪考察学习,在营商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收获颇丰。据报道,济南在上海也考察了当地社区的垃圾分类运行情况。而京沪两地近日也正高度关注自身垃圾分类现状。对比两地报道可以发现,北京和上海垃圾分类走在不同的阶段,但也都面临梗阻。济南正在推进的垃圾分类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北京“厨余”投放率仅两成垃圾分类不妨“由易到难”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
据报道,北京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2年3月又率先施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国内首部以立法形式规范垃圾处理行为的地方性法规。
在条例颁布7年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委托相关公司对市民生活垃圾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显示,不足两成公众了解条例的核心内容,而能够准确投放厨余垃圾的居民也仅有两成。5月29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方面建议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明确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垃圾分类推广不尽如人意,毋庸讳言。
对于这样的缓慢推进,的确需要多些耐心。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在垃圾分类上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持续培育。
但有耐心绝不意味着放任和拖延,而是提示我们要循序渐进,从务实的思路出发,寻找最实际也最管用的治理思路。
一方面,软约束要逐步“硬起来”。应该说,在条例产生的2012年,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前期阶段,重点管理对象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等更容易规范的组织机构,而对市民个人的投放行为重点还在于引导、鼓励。
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垃圾处理压力凸显,市民个体有必要担负起更直接的垃圾分类责任,相关责任的履行也宜有更强的约束力。
上海市今年7月1日将要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确定为个人义务。根据条例,相应混合投放行为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还将纳入当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未来在条例修改过程中,确实有必要进一步增强约束力,提高个体的“违约成本”,让市民在更严格的管理过程中“习惯成自然”。
另一方面,要增强分类投放的约束力,有个重要前提是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更简单、可行。
2012年的《条例》中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多种类型。调查数据则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受访居民认为生活垃圾应当分为三类及三类以下,易于操作。而从目前的末端处理模式来说,除了特殊的有害垃圾外,通常也只分为干(其他垃圾)、湿(餐厨)两类。
因此,依照目前技术背景和处理模式,简化投放种类,采取干湿二分,让市民可以轻松完成分类投放,或许是更符合实际的举措。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垃圾分类是直面当下的自我救赎,也是面向未来的提前预演。立法部门根据这7年来的成效和梗阻,修订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更加契合当下的实际,也合乎现实之需。有了统一的、法治上的指针,自然也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引导市民丰富知识、付诸行动、养成习惯。(据新京报社论)
上海“定时定点”投放遭质疑应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治框架。眼下,垃圾分类工作,在上海社区内进行得怎么样了?
就在本月2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这一导则的意义就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并且细化相关规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基层分阶段开展“定时定点”的工作方法给予指导。
毋庸置疑,“定时定点”扔垃圾便于对垃圾分类情况集中管理。可最近,却有人在朋友圈里发出感叹:我家的垃圾怎么办呢?
原来,他近日收到小区发来的短信,通知其垃圾投放时间为每天上午的7点到8点半,以及每天下午的6点到8点。而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却很难做到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投放垃圾。
这确实是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一些图片:在标明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前,一片狼藉。而在图片下方的评论里,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不和谐声音的存在。
细细想来,其实各方都有难处。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上述《导则》规定,“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时长每日宜设置为3至4小时,并选取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间段”。就此而言,社区的做法完全合规合理。
但是,《导则》也提到,“开放时间段和时长可根据小区定时定点推进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及增减。”显然,该社区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关设置,仍旧沿用比较刚性的规定。
其实,《导则》还明确指出,定时定点制度实施过程中,应该设置“准备期”“实施期”“维持期”。这一举措的目的,就在于给各基层单位逐渐适应和调整的空间。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找到了让部分市民在投放垃圾时感到尴尬的问题根源。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先进的理论和复杂的实践结合到一起。
或许,更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条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夜之间的巨变。因为,它所涉及的将是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成千上万户家庭。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的情况都不会雷同。
也因此,我们更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建设。尽管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就在我的身边,还有部分长辈不能熟练掌握分类投放垃圾的准则。这是应该被正视的现实。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遭遇问题之后,某些自媒体立马冷嘲热讽,开始“带节奏”,千方百计地贬低垃圾分类工作的价值。
这些牢骚和“怪话”,能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回溯历史,如果遭遇挫折就停滞不前,遭遇非议就退缩放弃,上海会不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呢?每一位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市民,心中也都有答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更应以平常心对待这项工作。既不要因为眼前的阻碍就消极应对,也不要因为任务的复杂就丧失耐心,更应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据澎湃新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霄鹏)日前,第二届全国生物传感、生物芯片与纳米生物技术高端论坛(BBNChina2019)在济南成功举办,包括5位国内...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