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旧事

亳州晚报 2019-05-09 00:00 大字

◎田桂林

周日下乡扶贫,我欣喜地看到一户农场里养着几十头健硕的黄牛。当地农民也通过饲养黄牛而实现了脱贫致富。望着这些黄牛,我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有关牛的故事也从记忆的长河里慢慢泛起。

老家的西北角,静静地伫立着十余间牛屋,生产队在这里饲养着二十余头耕牛。饲养员老齐,每天轧草、投料、清理牛舍。耕牛吃饱后,老齐把牛儿从牛屋牵出,拴在树荫下。然后用一把扫帚,为牛儿轻轻打扫按摩。此时阳光明媚,微风和顺,牛儿悠闲地反刍着,甩甩尾巴,摇摇犄角,对牛儿来说,此时是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儿时上学特别早。天亮前,我便挎上书包,跟着同伴,趁着夜色奔向学校。走在乡间小路上,耳边时不时传来“窝窝、伊伊”的喊声,那是父辈们在使唤耕牛的号音。天还未亮,已耕好几遭地了。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耕牛喘着粗气,周身热气腾腾的情形。“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梅尧臣的这首耕牛诗,形象描绘了耕牛耕作时的疲劳与艰辛。

上小学时,家里买了一头瘦牛。父亲想把它育肥后,卖出赚点钱。他把我的地铺拆去,架起牛槽。放学以后,铡草、换水、清理牛舍等,这些活我都干过。人牛共处一室,不知当时怎么能忍受牛粪的气味了。在当时,一头牛抵上农村大半个家产。耕牛作为农民最重要的家产,自然要当宝贝看待。

半年后,父亲以六百元价钱把它卖了出去。我缠着父亲,要从中拿出二三十元买台收音机,那时《岳飞传》正热播。但节俭的父母并不考虑我的哀求。我为此闷闷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

分田到户后,我家分到一头耕牛。每逢假期,父亲犁地时,我有时也要尝试一下耕地的感受。“窝窝”“伊伊”,我一手扶犁,一手拿鞭,口里不停地使着号子。但毕竟手力有限,按下犁把,地耕的浅,掀起犁把,地又耕深了,慌得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犁的地也歪歪扭扭。作为农村孩子,毕竟门里出身,不学也会三分。在父亲不在家时,我也能应急凑合着犁上几圈地来。

市场放开后,一段时间内父辈们去外地赶牛。备足干粮,早早出发,步行到离家一百里外的集市上去买牛,然后赶着黄牛,日夜兼行回到本地集市上交易。买牛要靠眼力,就像伯乐相马一样。赶一次牛也能赚个百儿八十元。长途跋涉虽辛苦,在当时干部月工资不足百元的时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几年前,我在济南认识了家乡的一位朋友,谈起赶牛经历,唏嘘不已,感叹父辈们的不易与艰辛。

分田到户以后的二十年,我家相继更换了多头耕牛。在我未走出家门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和牛朝夕相处,自然和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父亲把喂养的耕牛卖出时,我总是泪眼盈盈。“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别了,我朝夕相处的伙伴,谢谢你们,把整个青春都奉献了我的家庭。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化“铁牛”,纷纷走进寻常百姓家。耕牛在延续了两千年的光阴之后,终于退出了这个曾经刀耕火种的历史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然而,黄牛那种任劳任怨的耕作形象,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记忆长河里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新闻推荐

两公司驾驶员参观蔡公时纪念馆

五四青年节期间,济南天府、振储出租车公司组织青年驾驶员参观了位于济南市经四路的蔡公时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