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奔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济南日报 2019-04-15 11:45 大字

石崮寨森林公园刘兆禄在基地查看花卉品种。山盛花卉有限公司大棚内栽种的多肉植物。“稻花香里说丰年”是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庄村的真实写照。于禄海市民在石崮寨森林公园内游玩。

沿刘长山路西行至市中区陡沟街道仁里村,一处占地100余亩的多肉植物产业基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让前来参观者享受着远离城市喧嚣的恬静、温馨、舒适。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

2014年初,仁里村的多肉植物种植户只有零零散散的7户,大家各自为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也没有名气。敢于“吃螃蟹”的刘兆禄经过一番调研,决定踏入多肉植物种植行业,并于同年成立山盛花卉有限公司。随后,刘兆禄充分发挥“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全国三甲、江北第一”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使产业基地成为“多肉王国”的同时,安排劳动力500余人,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元,彻底盘活了农村的资源,“唤醒”了沉寂的土地。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才是关键。从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领头雁”,到坚守荒山换来绿水青山的“开荒者”,再到带动农业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眼下,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近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下到田间地头,探寻兴村富民领航人的故事。

能人兴业﹃唤醒﹄资源刘兆禄和他的﹃多肉王国﹄

市中区陡沟街道仁里村自从与“多肉”结缘后,逐年增加的种植面积、花卉品种、现代化大棚,改变了一个村庄的产业结构,直接带动附近闲散劳动力就业百余人。这背后,离不开“多肉达人”刘兆禄的默默坚守。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个棚和500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怎么发展当时心里也没底。”刘兆禄说,2014年偶然接触到多肉植物后,他立刻被眼前的艳丽色彩吸引,在一番考察之后,刘兆禄决心踏入“多肉”行业。2014年8月份,山盛花卉有限公司正式在仁里村成立。

为了更好地宣传多肉植物,刘兆禄投资200万元建设了济南第一家沙生植物景观温室大棚,打造成让多肉爱好者了解多肉植物、欣赏多肉植物的休闲旅游场所。随后,刘兆禄并未止步,又追加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多肉花卉种植管理和农业科技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从一开始只有2个大棚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今天拥有高标准智能温室5万余平方米、现代化温室20座、花卉品种1000余种、年产成品1000余万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全国三甲、江北第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2016年担任济南多肉协会会长以来,刘兆禄充分发挥“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协会会员签订合同,实行“五统一”“三制度”无偿管理模式,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从育苗到收货为村民免费服务,带动周边多肉种植户100余户,种植多肉花卉面积500余亩,解决劳动力500余人,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元。同时,刘兆禄积极筹备全国多肉花卉展销活动,从2016年起连续在公司基地举办全国多肉展销会,为多肉产业与全国经销商搭建了交流平台。

“如果公司按照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前行,注定将被市场所淘汰,只有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与时俱进,才能挺立鳌头。”近年来,目光长远的刘兆禄带领公司打起“互联网+”的主意,在阿里巴巴、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产品推广销售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直接在网上下单,这打破了“来大棚基地参观——签订合同”的固定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刘兆禄的“多肉王国”。能人﹃当家﹄激活村庄刘建波打造乡村振兴的﹃席庄样板﹄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律青石红瓦的民居建筑,特色突出的农家院落,这便是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办事处席庄村。村子地处小清河源头,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有吴家堡“小江南”的美誉。眼下的席庄村,正在依托大米种植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总会提起村委会主任刘建波。为解决水稻种植分散、人工生产劳动效率低下问题,2009年,刘建波组织本村有意向参加的90个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刘建波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通过大力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特色大米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让席庄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别看刘建波是村委会主任,但他也和普通村民一样,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刘建波领着村里人不断引进新品种:3元一斤的“京引119”,30元一斤、完全有机生产的“越光大米”和“紫香糯”……丰收后,合作社再机械化收割和脱皮,根据不同产品统一包装。有了专业合作社,村里人就不再各种各的,既提高了质量,又打开了销路。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大家把辛苦一年种的大米卖出去,刘建波带着大米积极参加农产品博览会、搞农家乐活动。“我们合作社的销路早就跨出济南门了,胶东人也爱吃我们的大米。”刘建波高兴地说。目前,合作社可以从播种、育秧、耕整地、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加工、包装等进行全程机械化操作,实现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合作社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年经营大米达60多万斤,成为济南地区知名品牌。

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席庄村,也在探索着更多的可能。在刘建波的带领下,席庄村正在探索区域性乡村主题民宿规划,利用空置民居,结合当前该村的整体建筑风格,适当加以改造,打造高中低端民宿、客栈,发展席庄旅游接待,带动百姓就业或销售农副产品,从而实现旅游发展和村民致富。下一步,席庄村还将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油菜花、水稻特色农业观光基地,整合村内现有土地和闲置房屋、院落,探索成立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在确权的基础上,加快资产股份化进程,加强宣传推介,统一规范设计,打造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村民。

如今的席庄村,一排排青石红瓦房整齐林立,屋檐下的乡村治理宣传画处处凸显出田园农家的文明村风,道路旁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营造出视觉美

感,小村庄实现了“绿水青山千金不换,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已逐渐形成乡村振兴的“席庄样板”。能人坚守换回青山﹃开荒达人﹄于禄海打造﹃济南第一崮﹄

走进距济南市区南20公里处的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村,远远就能看到一片“世外桃源”。这里山川连绵、群峰竞秀、风景秀丽。然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荒山。

1997年,生活在城里的于禄海揣着20万元家底,承包了石崮村30亩荒山,率领全家垦荒植树,建起养鹿场,开始做起他的“田园梦”。“当时的山上放眼望去,光秃秃的,一到冬天更荒凉,裸露的黄土随风到处飞,嘴里、眼里都是沙尘,而且山上没有水、电,也没有路。”说起开荒初期,于禄海仍然历历在目,“刚开始栽树没有经验,气候干旱,浇水跟不上,一年下来山上栽的树苗就枯死了。”投入大、见效慢,千辛万苦借来的20万元很快见底。因为没有经验,栽上的树死了一多半,养鹿场短期也没有收入,于禄海一时陷入了绝境。

面对现实,于禄海没有放弃,而是以“以商养农”的新路子,靠着经营药材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随着经营的好转,于禄海也把越来越多的钱投到荒山里,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用来打井修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日子一天天过去,于禄海种下的树一天天长大,慢慢地给荒山披上了绿装,昔日的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于禄海再一次有了大胆的想法——通过土地流转做大规模,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山寨文化于一体的森林公园。2009年,在市中区政府的支持下,山东石崮寨都市农业生态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禄海迈出了拓荒事业的重要一步。在拓荒植绿的过程中,山上先后发现了北宋时期的石器,还有南燕皇帝慕容德在此驻扎的遗迹。于禄海如获至宝,他趁势将这里打造成了“石崮寨”森林景区,修复了古驿道,复建了古驿站,还有古堡式寨门和城门楼。自然风光与历史底蕴相得益彰,来一饱眼福的游客更多了。现在的大石崮森林公园有大寨、木屋、蔬菜种植体验园、小杂粮种植园、万只散养山鸡基地、鹿园等,游客不仅可以沐浴林海,还可以在农耕体验园里和大自然亲密拥抱。

为荒山披上绿衣,变美的青山也成了“金山”。在绿树环绕中,“网红”玻璃栈道更是吸引着游客前来游玩。于禄海22年间种下近40万棵树,让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优美景观,实现打造“济南第一崮”梦想的同时,带领周边村民农户共同发展致富,在曾经一无所有的大石崮“种”出实实在在的“金疙瘩”。 (文/图 本报记者 刘阳 张龙)

新闻推荐

济南市四院义诊服务队赴柳埠镇石匣村送温暖

4月10日,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段德臣主任、柏霞护士长带队,由刘建强副主任医师、心内三科王光富副主任医师以及科室...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