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洒水车,缘何赢得市领导点赞?从历下城管人性化作业中找答案

济南日报 2019-03-22 11:33 大字

保洁人员冲洗环卫设施。

保洁人员利用洗扫车冲洗人行道。洒水车上路作业。

洗扫车正在进行精细作业。

近日,朋友传来一则消息:在上周末城市绿化工作调研过程中,市委主要领导对城管部门的环卫洒水车大加赞赏。

小小洒水车,缘何受到市领导关注并公开点赞?记者采访了解到,市领导点赞的背后,是城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环卫车辆作业方式,以精细化人性化作业提升城市温度,让群众从中有了更多收获感。

“转”出人情味

数年前,记者外出采访途中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正好碰到环卫洒水车调头作业。高压水嘴里喷出的巨大水柱,将快车道上的污物迅速冲向路两旁。泥垢、树叶、纸屑在水压作用下,扬起一米多高,泚出一两米远。躲避不及的记者,被劈头盖脸淋了一身,脏了衣服和头脸不说,鼻腔里还满是泥腥味,久久无法散去。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大多数人可能和记者一样,除了自认倒霉,没有别的办法。开车、步行走在路上,对街道上的各种洒水车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心路历程,相信很多人也和记者一样有过。

变化在悄然发生。自3月初以来,全市城管系统全面推行新的作业方式,将高压冲刷作业全部调整到夜间进行,早晚高峰期严禁大型道路保洁车辆上路作业,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他车辆及行人的影响。

这种转变,背后是城管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对机械化作业细节上的更多考量,体现的是济南城管人在人性化、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自我要求。

在不经意间,大家发现:走在路上,不会再有记者几年前的不幸遭遇;开车出行,也不会因为前面车辆卷起的污泥浊水,脏了自己刚刷洗一新的爱车。“环卫车辆作业方式的一个小小转变,‘转’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家住历下区甸柳新村的张欣说。

车量“才”而用

对坚持“首善标准”、力争“三年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区”的历下城管人来说,这种考量和要求更进了一步。

据了解,传统洒水作业之所以广受诟病,主要原因是:传统大吨位洒水车单侧作业宽度可达四五米,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雾气极易影响到其他车辆、行人;车上没有污水回收设备,路上的积水不容易干,在滚滚车流中很容易被车轮带起,溅到其他车辆和行人身上。

“相比之下,我们引进的新型洗扫车作业时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喷水,扫刷清扫、高压冲洗、污水吸收等作业过程一次完成,既可轻松还原路面本色,又避免形成路面积水和雾

气,对行人、车辆的影响也就降到了最低。”历下区城管局机扫队队长李祥可告诉记者。

针对不同作业车辆的不同特点,对环卫车辆量“才”而用,是历下区城管局在机械化作业方面进行革新的主要方式。通过探索多车型联合作业新模式,该局着力优化机械化作业方式,将大吨位水车全部调入夜间作业,联合多功能清扫车等大型作业车辆,实现主次干线快车道清洗保洁全覆盖;利用小型作业车辆灵活便捷的优势,集中调入主城区街巷、商圈景区,配合综合清扫保洁模式,最大限度延伸机械化作业广度,实现了“大街主路扫得净、小街小巷进得去、边角路牙扫得到、专项保洁更专业”。

“扫”出新格局

“大型洒水车改为晚上作业后,也要注重细节,尤其是遇到行人要‘躲’,要减速、关闭水嘴,避免影响到行人。”李祥可说。

而整车宽度1.75米、作业宽度2米的纯电动洗扫车,则在主城区支路、街巷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在大明湖、泉城路等环卫所投入使用后,该车极大地提高了明府城及周边区域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在优化机械化作业基础上,通过对辖区保洁面积的综合分析、科学裁量,历下区城管局全面推行冲、刷、吸、扫、降等多种作业工艺,将原来“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环卫作业方式,打造成集现代化、机械化、科技化于一身的立体保洁模式。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大业务”格局,推动全局工作围绕业务转,历下区城管局在老城区实行24小时动态保洁,并向外辐射5公里范围,全部推行一类保洁作业标准,有效提升了东关、商业街、解放路、趵突泉等环卫所所辖区域的保洁水平。

成立业务数据中心,开展环卫包路队长星级评选活动,以数据做支撑,以排名论高低,历下区城管局以改革创新举措打破原有保洁人员吃大锅饭的格局,使这支老牌劲旅焕发出了新的风采。

围绕“三年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区”的总目标,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治理水平,全力打造最有温度城管品牌,未来的历下区城管局必将“扫”出新的格局。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文忠 张一)

新闻推荐

采访对象约不到、找不着、没空聊……这样的采访好嗨哦……

人勤春来早,万事日相催。年初举行的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奋斗的号角,广大党员干部踏上了...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