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经十一路上有个创新“梦工厂”
学生参加“小院士”评选。王新梅为“小发明家们”点赞。
学校相约博物馆课程 IC大赛承重比赛
机器人社团参加全球大赛行走的课堂上,发现无处不在。
DI创新大赛,让孩子们跳出盒子思考。
2月26日,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名单公布,全国仅有25所学校入围,济南市有2所学校名列其中,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榜上有名。
熟悉经十一路小学的人都认为,学校“上榜”实至名归。
21年如一日开展“创造教育”,30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学生拥有7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捧回7个机器人世界冠军……21年来,经十一路小学以“创造是一种大爱”为价值追求,通过学校文化创新、机制创新、课程创新等多项改革,培育学校“创造教育”品牌,为孩子们探索创新奥秘提供“引路导航”,提升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合作协同的态度,从而创造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创造是一种大爱”成为共识
21年如一日开展“创造教育”
“我们向家长承诺,要让进入经十一路小学的每一位学子,经过6年培养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学校校长王新梅告诉记者,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培养和激发。
早在1998年,经十一路小学便已开设创造教育课。到2009年,王新梅担任学校“掌门人”时,创造教育已经在经十一路小学走过了11个春秋。
当时,学校有许多育人特色,而“创造教育”在育人上的优势已经显现。如何将学校特色上升为学校品牌。经过头脑风暴,一个以提升“创造教育”研究为途径,创新学校文化,打造创新团队,铸造“创造教育”品牌的学校发展思路豁然形成。
在不断擦亮“创造教育”品牌的同时,经十一路教育人也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创造?创造的价值是什么?经过不断的思想碰撞,“创造是一种大爱”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创造的能力,创造的成果世界共享,这是一种大爱;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爱世界,世界也爱你。有了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创造教育”的境界一下得到了提升。就这样,经十一路小学形成了学校办学的新理念“创造无限,大爱无边”;校训“与发现为友,与真理同行”。同时,学校确立了“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办学目标。
理念的突破,再次调动起学校提升“创造教育”研究的热情,越来越多师生开始参与其中。
要打造“创造”品牌,关键要建立适宜创新、激励创新的学校文化。于是,学校开始从“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创造校园”三个维度去创新学校文化。
为什么要建设“人文校园”?经十一路小学给出的答案是,人只有被尊重、被关注、被赏识,才会主动为团队去创新。所以,学校积极推广赏识教育,要求领导每学期要为分管的教师至少提供一次成功体验,教师每个月要为所教的学生至少提供一次成功体验。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心理条件下,放飞思维,主动创新。
多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营造“书香校园”至关重要。学校建设“创造校园”时,则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创造力,每个学科分析其定位与作用,引领学生科学认识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科院院士成为“客座教师”
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全集团推广
“院士们的讲座将我领进了创新的大门,我一下子就爱上了科学,迷上了科技创新。”学校六年级学生冯奕铭告诉记者,2017年,他凭借自己发明的“盲人水杯”成为一名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十一路小学通过开展“科普作家进校园活动”“院士进校园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通过邀请中科院地质学家滕吉文院士到学校讲课,让一大批热爱科学的学生萌生了长大后当科学家的愿望;中科院太空研究专家焦维新院士的科普讲座,则把师生带入了奇妙的天宫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能强院士以《电、磁与磁悬浮》为主题,从自然界的闪电现象引入,引发了现场学生学习认知的好奇心。
“学校坚持以创造为魂,积极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王新梅表示,从1999年开始,学校就在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创造教育课,课程内容有《科学实话》《创造发明技法》《创造活动》等,“2015年,学校又编写了《大爱无边》1至6册校本教材,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课堂上,老师还会用‘创造发明卡’记录小组的创意,并在全班交流;每个班级成立了‘创造发明评价委员会’,参与评价每个小组的创意,调动大家的创造热情。”冯奕铭说。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都有“创造教育月”,每年都有“创造教育研讨会”,学校会组织学生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推出选手参加全校创意比赛,小选手们的奇思妙想让观众惊叹之余又激发了更多创意。
每年的“创造风采展”,都有数百名小学生现场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点赞票,为自己喜欢的创意点赞。苹果智能汽车,芒果逍遥游汽车,水陆空智能汽车,可移动的房子,小于蜜蜂的飞机,微于小米的发动机,变化莫测的机器人,还有1+1可能等于几的辩论赛……创意展上,各类新奇的发明创造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多学生在好奇、喜欢、体验中爱上了创新。
学校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改革,让学生成为创造主体。通过“主题教研”的方式,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推出“253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即20%的精力,让学生独立研究;50%的精力,让学生带着想法或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思维碰撞:用30%的精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骨干教师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达成度达到99.7%;‘253’模式也因操作简便、教学效率高而在经十一教育集团校和集团链接校推广。”王新梅表示。
国际大赛摘得7项世界冠军
捧回700多项“国家专利”
“我的这个机器人,能跳舞,能翻越障碍,能转弯,能爬行。”学生刘思睿向记者演示了他在国际大赛上获奖的机器人。
去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机器人竞赛中,经十一路小学再次荣获综合技能、人形机器人两项冠军。
“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从拆装到编程,挑战都非常大。拆装,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同时要求动作的速度和精度。编程对我们来说挑战更大,整个程序有几十万种组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组装时要与编程完美配合。”学生陈宇轩告诉记者。
尽管机器人项目挑战很大,但经十一路小学学子已经捧回了7项世界冠军、14块金牌。
“从春天到冬天,每年2月到12月,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研究机器人。经过市赛、省赛、全国赛的层层选拔,争夺最终的国际比赛名额。”学校机器人项目指导教师管镇告诉记者,除了频频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之外,学生们还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34人次,省一等奖62人次,市一等奖105人次。
“张老师,现在许多路口的红绿灯都有了语音提示,但是许多低头族还是会注意不到红灯。”“夏天的时候出门经常忘记关窗户,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新型窗户,实现自动开关。”一到下课时间,创新创造指导教师张立强的办公室,就会迎来带着奇思妙想的学生。
“孩子的想法虽然看上去天马行空,但只要加以合理引导,这些创新思维都会‘变身’为一件件创新作品。”张立强告诉记者,学生任铭铎将红绿灯语音播报系统与手机震感器结合在一起发明了震感红绿灯,学生黄博云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相结合发明了新型窗户,“黄博云的新型窗户拿到‘国家专利’时,年仅9岁。”
据悉,仅去年一年,学校就在第十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收获一金、三银、一铜;在第14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收获金奖8项、银奖3项、铜奖2项,并摘得大赛唯一一个“创新名校奖”。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展上,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参赛小学,李不凡的智能吹风机和任铭铎的震感红绿灯获得铜奖。
“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池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便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张立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学校的创造课堂已经产生了7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学校已培养出31位“小院士”
“创造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创造教育”、创新意识,大部分市民的第一反应是:哦,是引领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除了发明创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像我们DI项目就没有像其他项目一样的成品,但对学生的锻炼非常大。”学校DI项目指导教师黄文砚告诉记者。
“DI目的地想象项目,是一项头脑创新思维竞赛,学校已经连续参赛10年,每年都获得一等奖、特别奖。”学校DI项目参赛学生高子辛告诉记者,这项比赛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参加的即兴表演赛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充分的调研,并将调研的结果有创意地融入自己的表演当中,比赛时现场抽取4到6种即兴元素,并在两分钟时间内进行创意编排,设计剧情,用五分钟的时间,现场进行无实物无道具表演。”黄文砚表示,这很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默契的程度,以及对前期调研成果的理解运用,“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在DI项目中摘得17项全国金奖,并在全球DI大赛中获得特别奖。”
2月22日至2月24日,2019年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区复赛举行。经十一路小学派出的三支代表队斩获佳绩,其中,“凤凰队”获A赛题——“大展宏图”创新绘画类一等奖,“凌云队”获G赛题——“同袍同泽”服装设计类一等奖。“云霄队”获得了H赛题——“火星飞行器”科幻类一等奖,此外,“凌云队”还摘得了“十佳海报”奖。
“从2016年起,学校已经连续四年组织学生参加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今年全国共有200多支参赛队伍、1200多名参赛选手进入最后的角逐。”学校指导教师陈红燕告诉记者,这项比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协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非常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与学校创造教育的内核完美契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创造教育中,教师必须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为学生不断注入创新教育的‘活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科技辅导员徐庭周告诉记者,学校创造教育已经结出硕果,近年来,学校已有3000多人次学生在各级创新比赛中获奖,更有31名学生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本报记者 史春勇)
“创造教育”让师生人人都能“出彩”
经十一路小学的校园并不大,但就是在这块堪称“袖珍”的校园里,学校设置了24块篮球板。这一创新设置,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外人不知道的是,学校已经为此申请了“专利”,而像这样的“专利”,在经十一路校园中共有42项之多。
除了校园中处处透着“创新”之外,学校教师也个个都是“创新达人”。IC项目指导教师陈红燕是一位语文教师,机器人项目指导教师管镇带着六年级数学课,创新创造指导教师张立强是一位英语教师……就是这样一位位干着“副业”的教师,带出了一位位“小院士”和世界冠军。
在经十一路小学,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参与到“创造教育”之中,围绕“创造教育”研究,学校申报省级、国家课题或子课题9项,80多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2011年,学校总结提升多年来创造教育研究的经验,73位老师参与编写了79万字的《创造,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校本课程,并出版发行。2015年,由32位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的6册《大爱无边》校本教材(学生版)也正式出版,成为在全国使用本校教师、学生素材最多的校本教材。教师人人参与,为学校“创造教育”注入了不竭的源泉,也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创造思维根植于师生内心之后,创造教育呈现出的创新热情也就在情理中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开阔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是灵动的;创造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学校也就实现了让师生人人都能“出彩”的“小目标”。
新闻推荐
□记者李铁报道本报济南讯3月份以来,华夏银行济南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工作要求及部署,组织辖内机构开展...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