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是妈的眼牵手十二年

齐鲁晚报 2019-02-19 05:30 大字

“看到一朵花,他会告诉我是什么颜色,看到一只鸟,他会告诉我鸟是什么样子……妈妈,我要做你的眼睛!”2月18日上午,说起儿子的心愿,39岁的韩祥美笑得很开心,可笑着笑着,她就哭了。

在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办事处徐家寨村,有一个叫刘奉智的小男孩,因母亲自幼失明,他从一岁多就牵着母亲走路,当母亲的“眼睛”。

本报记者张淑芬

一岁就带妈妈走路

母子牵手是一道风景

18日,徐家寨村,初春的村庄,田垄上残雪未消,水泥路上也是一块块冰疙瘩。“妈妈,这里有冰,你小心点。”12周岁的刘奉智挽着妈妈的胳膊,小心地叮嘱着。

这几天,网上都是刘奉智和妈妈牵手走路的照片和视频。视频里,他牵着妈妈的手,当妈妈的“眼睛”,感动了无数人。韩祥美回忆,“小奉智刚会走路说话那会儿就会牵着我的手走路,看到一朵花,他会告诉我是什么颜色,看到一只鸟,会告诉我鸟是什么样子。”

一岁多,原本是被爸爸妈妈搂在怀里哄着的年纪,幼小的奉智却当起了妈妈的“眼睛”,成为了妈妈的依靠。“他带着我满村满村地转,我们娘儿俩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韩祥美笑着说。

奉智四五岁时,妈妈愈发信任他了,让他牵着回娘家。最开始,因为记不住路,小奉智每次走的路都不一样,每次都要绕上很大一圈,有一次,“原本回娘家只要20分钟,却走了大半天。”

1100步和5个弯

六七百米要走20分钟

还有两天就要开学了,假期里刘奉智每天都待在妈妈工作的推拿室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刘奉智对妈妈的关爱在一个个小细节里,“妈妈,给你纸,擦擦眼角。”因为换了义眼,韩祥美眼睛经常上火流泪,她自己无法察觉,都是小奉智替她观察着,并及时递上纸巾。韩祥美按摩时会不时变换位置,小奉智就默默地帮她挪椅子。

中午要回家了,只不过六七百米,可娘儿俩要走近20分钟。“要走1100多步,一共拐5个弯,有儿子在,每一步我都走得放心,每道弯我都拐得安心。”韩祥美说。

家里没有暖气,甚至连炉子都没点,屋里像冰窖一样,小奉智冻得赶紧戴上了帽子。安顿好妈妈,刘奉智一头扎进了厨房。看得出,小奉智的确经过了不少的锻炼,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一份白菜汆丸子和一道香菜炒豆干,而且香气四溢。

四岁被“逼”做家务

父母其实用心良苦

一岁时,韩祥美因高烧双目失明,父母为了照顾她,帮她定了这门只有20分钟路程的亲事。“我对象比我大10岁,我27岁生奉智的时候,他已经37岁了。”面对两个孩子,韩祥美既喜爱又担忧,“将来我们无法照顾他们了,他们该怎么办呢?”

“两岁多的时候,我找了一个不保温的水瓶,让他自己学着倒水喝。”从四岁开始,小奉智就开始学着刷锅、刷碗、做饭、做家务了。“一开始,我也很抵触,我不想学,也不想干。”小奉智说经过两年的历练,从六岁开始,小奉智便是里里外外一把好手了,“做饭、洗衣服、干杂活样样不落。”

“第一次切菜的时候,他把菜叶子弄得满屋子都是,手也被割破了。”“还有一次,他去关电闸,手上被电了一个大泡。”为了孩子干活的事儿,两口子不知道吵了多少架,闹了多少别扭。

即使再难,韩祥美还是坚持了下来。六年来,虽然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活,还要照顾妈妈,但小奉智的成绩并没有落下。年底的期末考试,他排在前五名。墙上贴着好几张“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的奖状。“我要当医生,将来给像妈妈这样的残疾人治病。”小奉智憧憬地说。

韩祥美欣慰地说,“当年的苦心没有白费。”

你是我的眼

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

你是我的眼

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因为你是我的眼

让我看见这世界

曾经

就在我眼前

——《你是我的眼》

□记者手记

一场采访两行热泪

这对母子的故事令人动容。孩子用稚嫩的双肩回报母亲的恩情,而母亲则用“狠心”为孩子谋划长远。这场采访,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真挚的爱。

小奉智也是个孩子,也有调皮偷懒不爱学习,什么也不想管的时候。但是,他看到父母的艰辛,心软了。“我的妈妈,我不管谁管呢?”对于妈妈,他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骑着电动车出去玩,跑得太远,妈妈就会打我。”“有时候我调皮不写作业,妈妈也会打我。”“打得可疼了。”小奉智觉得妈妈对他特别严厉,而这分严厉,也许就是那分远虑。

家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生炉子,小奉智的两个腮帮子都生了冻疮,天一暖和就痒得难受。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买了煤,孩子上学就没钱了。”“一年年熬吧,等啥时候孩子们上完大学了,我就装暖气。”

过年,家里一共买了三斤肉,韩祥美特意切下一块给孩子们煮煮吃,剩下的才包水饺,做菜。“我盼着孩子有出息,又怕孩子有出息。”小奉智的爸爸今年已经49岁,身体也不算好,一年种地打零工只能赚三四千元,而她自己每月1000元的工资仅仅够两个孩子上学的开支。

但就算这样,韩祥美已经很满足了,她说,做人要“知足常乐”。

本报记者张淑芬

新闻推荐

老人要为“银杏树孩子”找“新家” 养了20多年蹿到了15米高,如今为了邻里关系她要“忍痛割爱”

刘桂兰栽培了20多年的银杏树如今已长到15米高。记者李震摄□记者李震生活日报2月18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