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与兴国禅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话用于千佛山,很是恰当。海拔不足300米的千佛山既无如云险峰,也无雄伟气势,却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游客不解,难免要问:“难道它也是仙山?灵在何处?仙气何来?”千佛山确有“仙”气,不过不是神仙之气,而是来自半山腰兴国禅寺的佛光。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4000多年以前,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虞舜曾在这里躬耕,故而此山又称“舜山”“舜耕山”。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隋文帝一统天下以后,为纪念他早逝的母亲(山东历城人),于隋开皇七年(587)命人在历山的悬崖峭壁雕凿了许多佛像,并建千佛寺以供香火,这便是兴国禅寺的前身。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历山有了千佛山的别称。
唐贞观年间(627—649)佛家重修千佛寺,增其规模,广招名僧,并更名为兴国禅寺。宋朝时期,兴国禅寺亦有过多次修建,但均毁于战乱,到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已彻底毁灭,再“无存一砖一瓦”。
明成化四年(1468),济南德王府的主人朱见潾一次去千佛山游览,见到兴国禅寺遗址感慨万分甚觉惋惜,于是捐资重新修建了寺院、僧寮、库房,殿内重塑了释迦牟尼、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佛像,使兴国禅寺起死回生重见天日。到清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1861),寺院又有过几次修扩建,人们现在见到兴国禅寺的规模及建筑,均为明清时期的遗存。但殿内佛像大多却是新的,原有的塑像在“文革”期间遭劫被毁。
1984年,兴国禅寺归还给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对外开放。此后政府出资又陆续修复和新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钟鼓楼、藏经楼、禅堂、斋堂、寺院东门等,使这座千年古刹焕然一新重续香火。
从千佛山的西盘山路拾级而上,经过唐槐亭,穿过“齐烟九点”坊和“云径禅关”坊,再爬一个陡坡就到了兴国禅寺的西向山门。门楼上额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面镶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兴国禅寺”四个金色大字,大门两侧有一副刻石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醒苦海梦迷人”。字体清新飘逸,秀丽颀长,为清末秀才杨兆庆所书丹。这是一幅颇受推崇的劝世联,告诫那些追名逐利以及白日做梦之人抛却私欲和空想,幡然醒悟,回归正常。相信今人见到此联也会心有所思,受到触动。
寺院分四个院落共七座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迤逦在山腰,隐映在林间,大有深山古刹之妙。进入大门越过钟鼓二楼,迎面坐东朝西的建筑便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端坐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两边分别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大雄宝殿北南两侧的建筑,分别是玉佛殿和菩萨殿,供奉的是地藏王、释迦如来、观世音、千手观音等菩萨。寺院中央还有一座天王殿,殿内的弥勒佛袒胸露乳正对山门结跏趺坐,以笑口常开的特殊神态,笑迎八方香客。
兴国禅寺最吸引人和最具文物价值的地方是千佛崖,悬崖峭壁之上共有9个石窟,依次为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等,里面的佛像大多为隋开皇七年至二十年雕凿,距今都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眼下能清晰可辨的尚有1300余尊,有的高大威猛顶天立地,有的小巧玲珑垂手可及,有的身着锦衣,有的手拈莲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合掌禅定,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研究隋唐石窟文化极其珍贵的史料。
自元代开始,千佛山就有了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习俗。庙会、庙会,自然是因庙而兴、因庙而起,正是因了兴国禅寺的存在,济南才有了并延续至今已达数百年的会展风景。每逢三月三和九月九,济南及其周边的居民便成群结队来到山下,相媳妇、玩把戏、买土产、尝小吃,春赏大好风光,秋品漫山金菊,末了少不了进庙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
多少年来,兴国禅寺还有腊八施粥的善举。每年腊八节的头天晚上,寺院的煮粥师傅都要通宵达旦忙活一夜,熬上一大锅腊八粥做好准备。前来喝粥的人群凌晨三四点钟便排队等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从四面八方赶来,绝非为了一碗免费的粥喝,而是把它作为了一种迎年的祈福方式:从僧人手中接过腊八粥,如同接过了新春的祝福、来年的希望、岁岁的平安、阖家的幸福。
如今的兴国禅寺经过一千多年的洗礼传承,法脉更加流长,圣迹越发祥和,意恒清净,在繁华的闹市,为人们提供心境的修养,守护一份安宁的心灵。
新闻推荐
本报2月17日讯(记者尉伟通讯员张继恒)17日8时许,市中区王官庄小区某居民家防盗门坏了打不开,家中有一年龄较大的...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