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济南人的腊月风俗

济南时报 2019-01-17 14:13 大字

□徐敏

按照农历,时间已迈入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腊月。如果说刚迈进腊月时还没有浓重的岁末氛围,而“腊八”这个民间的传统节日则真切地给人们带来了年终岁尾的感触。比起快节奏流程式的现代社会生活步伐,古老而漫长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社会时期,腊月的氛围更浓厚些。

农耕社会,春夏秋三季人们大多在田中忙碌农活,进入冬季就进入了农闲时间,所以腊月里人们多在家中忙碌。

唐代齐州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了包括济南在内的一些北方风俗,尤其是节日前后的各种制作。“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立春进春书,以青缯为帜,刻龙像衔之,或为虾蟆。”立春这个节气有时候在腊月,妇女们会在立春前绣带有龙或者虾蟆图案的春书。农闲的腊月中,妇女们把春书绣好,到了立春这一天便挂在帐幔上,以图喜庆和吉利。

济南人过腊八节的历史约有上千年。据《济南通史》中载,“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源于宋代。”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这一天喝粥出家,因此人们在这一天喝用粮食和果品做成的腊八粥,喝了佛祖的粥,以求吉祥。到了这一天,寺庙道观中的和尚、道士、尼姑纷纷到村舍中化缘,有些地区则把全村的粥集中到庙堂进行施舍。至今在济南千佛山的兴国禅寺,保留着腊八日一早给市民免费提供腊八粥的习俗。喝过粥后,人们还会祭祀八腊庙。现在,八腊庙已经不多见,而在古代,祭祀八腊庙是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八蜡是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因为在明清的济南一带,农作物最大的天敌就是各种虫灾,而八腊神在民间逐渐演变为驱除害虫之神。在治虫无方的情况下,农民大多依靠烧香祭拜来祈求消除虫灾。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人们会在腊月里把一年里收获的粮食做成美味的食物。史料记载,宋元金时期,济南人的烹调方法已经十分成熟,有“蒸、炒、烤、焙、煎、腌、烧、炙”等二十多种。《文物》杂志曾载《济南发现带壁画的宋墓》一文,文中记载,20世纪50年代,在济南市青龙桥附近发现的北宋壁画中有描绘炊事的图画。该图记载了当时北宋济南人炊事的情景:左边灶上是若干层笼扇,应该是在蒸某种食物,两人在灶前,一人蹲着添柴,一人在旁边端着食物,或许是刚刚上笼,或许是在等着出笼。画面中还有一名女子守在一堆食物前,似乎是在等着具体操作。腊月的农闲时间,人们更有时间准备精致丰盛的食物。

祭祀完八腊庙,缝制完春书,准备着丰盛的食物,腊月不觉已过半。腊月下旬,人们迎来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在这一天,济南人会隆重地祭祀灶神,《酉阳杂俎》中还详细地记载了济南人祭祀的这位灶神是什么样:“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酉阳杂俎》成书于唐代,可见唐代济南人祭祀的灶神并不是满脸胡须的老年男性,而是“如美女”的一名男子,并且这位灶神有妻有女,过着家庭生活。人们拿出做好的甜食果品,或者水饺面条来供奉灶神,祭祀过后还会烧纸人纸马为灶王爷送行,祈求来年有丰足的炊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门神是腊月底的重要风俗。从先秦开始,人们就有贴门神的习惯,不过门神的人选却历经多次改变。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济南人秦琼和山西人尉迟敬德成为人们最常贴的两位门神,秦琼执锏,尉迟敬德执鞭。秦琼是济南人熟悉的威武潇洒的将军,雕版印刷出来的门神秦琼不仅能驱鬼,而且还有观赏审美价值和装饰价值。直到现在,民间仍有贴秦琼和尉迟恭两位门神像的风俗。

除了贴门神,明清时期济南东部地区还流行过挂签。《济南通史·明清卷》记载,挂签,即将五色彩纸叠在一起,裁剪成长方形,并刻画出各种图案或者吉祥文字,贴在门窗之上。五颜六色的挂签和大红的春联相互映衬,格外喜庆。除夕夜子时来临之时,家家户户又会燃放起鞭炮。

忙活完这个泛着浓浓烟火气息的腊月,新的一年就如约而至了。

新闻推荐

泉水冬泳赛游出国际范儿□董宏磊

“像一尾鱼,入水的刹那,我感到灵魂的放松;淡蓝的水,泛起白雪样飞溅的浪花,让我的呼吸舒畅悠长欢快从容……”当来自31个国...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