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75岁退休老法官讲述办案故事
张瑞祥,75岁,槐荫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原庭长。1968年进入法院,一直扎根法院半个世纪,几乎各个岗位都有他奋斗过的身影。老法官为人耿直清正,常自诩脾气不好,而这恰恰是其真性情的体现。他思维敏捷,谈吐锋利,胶东口音并未随岁月的流逝而改变,细说起来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人。
不畏艰苦简陋办公条件下办出精品案
1968年张瑞祥刚到法院时,办公条件极为简陋,3个人一个办公室,一共十多个人。办公用品需要去区政府申领,审判用品需要去中级人民法院领取,甚至连判决书都需要去区政府印制。自行车作为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单位的“公车”。聊起办公条件的变迁时,让张瑞祥印象深刻的是,“老同志借了一辆自行车给我,带着一起去看守所提审。再后来我才有了自己的自行车,是苏联产曙光牌的。”说起来时,仍掩饰不住一脸的喜悦和满足。
上世纪60年代没有审判法庭,也没有开庭宣判这一套程序。民事案件一年总共100余个,刑事案件更是寥寥可数。在当时条件下,当事人一纸诉状递交上来,办案人员就得四处调查、取证,处理离婚案件就连当时的介绍人都要找到并且了解情况,真可谓“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回忆起办案条件的艰苦时,张瑞祥打趣地说:“那时候最远的一天跑了五六十里地,中午回不去了,从兜里掏出来个苹果,啃个馒头,就在田垄边上吃起来了。”张瑞祥回忆道,“看看现在的办公环境,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呐。”
鉴于当时落后的办公条件和有限的人力精力,这些案子办起来却并不轻松。张瑞祥接手了一起邻居建房纠纷民事案件,原告想翻盖房屋,被告硬是不让盖,用当时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觉得损害了自己的权益,对方要“不蒸馒头争口气”。法院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求,却在执行阶段遭到了被告蛮横无理的阻挠。被告一家把自己年迈的母亲抬到原告家中示威。“他抬到南边我们就上北边建,他抬到北边就上南边建。”张瑞祥苦笑着摇摇头,“最后我们找来了村里的干部,在劝说无效后被告放出狠话:‘我让你走不出这个门’!”张瑞祥果断给他开具了拘留书,对方立刻吓得浑身哆嗦,就在带他上车的时候家人仍然不听劝诫,横拉竖挡。
“到看守所以后,我往前走一步,她往后退一步,她心虚得很,整整闹腾了一天才自知理亏。”张瑞祥借着对方服软的好时机,坐下来与她释法明理,很快被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下检查并作出保证不再阻挠施工。“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以人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的目的。”这是张瑞祥的初心,50年间从未变过。
不辱使命让每一位群众心悦诚服
在张瑞祥刚刚被任命为民事审判庭庭长的时候,辖区一处原济南市农业局的宿舍楼,一楼沿街的有些房屋已被征收,可有一家从事机电维修生意的商户收了补偿的钱就是不腾房,农业局无奈只好来到法院起诉。在判决该商户限期腾房之后的一个月里,张瑞祥每天都亲自登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道理,但该商户仍旧对办案人员破口大骂。“她看到我们又来了,一边恶狠狠地咒骂着,一边用砍刀在门板上乱砍,十分嚣张。”
回忆起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张瑞祥的声调显得有些激动。在这种情况下依法对她下达了拘留决定书,但该妇女却趁机逃跑了。张瑞祥带着几名办案人员搜索了整个村子,才从一户亲戚家中找到了她,在与其僵持了3天时间后,对方终于认罪服法。后来其家人还试图找人求情对她网开 一面,张瑞祥顶住压力坚持照章办事。“我每天都会去看守所询问她在这里的生活情况,她总说比在家还好呢,就是嘴硬不服软。结果到第10天再见她时哭了,说自己错了,不应该对抗执法。于是我当天就过去放她出来了。”
即使遇到再难缠的当事人、再难办的案子,张瑞祥从不是一味地说教训诫,他所秉持的是以案说法、以法释疑、以理劝息,让每一个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服从法院的裁判。法庭内外需要的是智慧的闪光,而不是浓浓的火药味儿。
不忘初心让法治成为每个公民的信仰
“你看,这是当时印制的《民事审判程序》《刑事审判程序》,是我们判决和量刑的依据,相当于现在的民诉法和刑法。”张瑞祥家里有一个柜子,里面满满装着他自己收藏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法律资料。“你去网上查,还是去档案室查,都不如在我这里查。”他守着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神情。
张瑞祥退休后常来到法院里或者社区,给年轻的法官传授裁判经验,给周围群众解答法律困惑,看似深奥的法条知识顿时变得鲜活、易懂,本来争得不可开交的双方马上握手言和。
作为中国当代法治路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法律变迁,张瑞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司法为民的职业情怀,也将激励着更多新时代的法官砥砺前行,他们这一代人梦寐以求的法治理想终将会实现。
(本报记者 侯月 通讯员 辛欣)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0日讯(记者匡名梅)今冬“贫雪”。本周三,济南市民翘首以盼的降雪并未到来,不仅如此,未来几天的气温也将一天天呈...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