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的“济南担当” 济南改革典型案例系列展播之四
案例一
“服务集成”为加速
济南创新集成服务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一座大厦,将科技金融前、中、后端业态全部囊括,让科技金融创业成本降至最低,实现产业园区功能赋能和拓展,形成符合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城市定位的创新载体。
大厦由省市区三级政府联合打造,是山东省科技厅、济南市科技局、历下区政府立足金融、科技资源优势,建立面向全省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大厦并非一个单纯的物理园区,而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探索实践。这里聚集高端评估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知识产权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科技合作银行、创投基金等7大类、40家大咖级科技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
济南科技金融大厦形成集金融服务、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于一体的区域性服务中心。这里建立区县联络员制度,打造辐射各区县的技术需求和融资需求征集的网格化服务体系,7个区县的100多家科技型企业在平台对接融资需求。已成立基金10只,基金总规模16亿元;评估专利40项、评估金额达6亿元;为全市24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亿多元,科技支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22亿多元;引进院士团队1个,“千人计划”项目4个。
大厦成为省市区三级联动聚焦发展的示范。科技金融大厦高端业态的打造,引起省市相关部门关注。省科技厅将省市共建的“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加载,共同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提供面向全省的服务;山东省国资委、山东省金融办在大厦设立山东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面向全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山东省委组织部、济南市委组织部“千人加速器”和山东省经信委“好品山东”等优势资源已汇聚科技金融大厦。
案例二
“书记直通车”变身“动车组”槐荫“五车齐发”跑出基层发展“加速度”
城市化浪潮和经济转型给社会管理带来双重压力。槐荫区创新提出要像稳健飞驰的高铁,打造区、街(部门)、村(居)三级联动“书记直通车”,使全区16个街道、180个村(居)都成为自带动力的车厢,形成群策群力、资源整合、动能充沛、安全高效的“动车效应”。
重点工作直通车、集中恳谈直通车、现场办公直通车、联系服务直通车、接访处访直通车“五车齐发”,开辟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新模式,形成“书记直通车”统领,“服务热线”、“代表来了”、“商量”为平台,以各街道自主创新模式为补充的“1+3+N”基层治理新格局。
推进了各项工作又好又快、走在前列。如,区街村三级联动,仅用4个十天就完成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用地范围内25个村9700余户的征收拆迁工作,保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核心项目顺利开工。
群众关切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对村居反映强烈的问题,由区街两级统筹力量和资源,综合施策、合力破解。全年召开各级恳谈会500余场,7000余名企业和群众代表热情参与,解决城市管理、民生改善等问题500余件。如,针对二环西路农民工自发劳务市场管理难的问题,建设全市最大、功能最全的“农民工服务中心”,让几千名农民工告别路边“趴活”的历史。
通过三级“书记直通车”,区级领导全年接访104次,已陆续化解重大信访积案27件,其他信访事项化解正在全力推动。今年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民生项目参与式预算,83个民生项目实现“百姓点菜、政府买单”。
区街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实现“零跑腿”事项303项、“只跑一次”1943项、“你不用跑我来跑”62项。经十一路棚改项目推进中,区负责人带头包挂、现场督导,17栋安置楼已陆续竣工,12月20日启动回迁,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年,刷新征收和建设的“济南速度”。案例三
倒逼作风转变
长清创新实施政法综治服务新模式
长清区加快政法综治改革,创新实施政法综治服务新模式。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在全市由落后垫底到跃居前列,全区信访案件排查率、结案率、化解率均达到100%。
该模式总结起来称为“1+346”模式。“1”,即打造政法综治“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区级政法综治中心,整合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等8个政法部门,共为群众提供12类、56项服务内容,群众能够得到问题咨询、矛盾调处、法律援助、心理疏导、问题回访等一条龙服务,实现信访工作和矛盾疏导层面的“进一道门、办多样事”。
“3”,即成立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三家联动的督查办和监督台。围绕群众关注的信访突出问题,对接待来访、案件办理、干部作风等问题进行监督考核,通过信息联享、服务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绩效联考,加强问题责任查究,倒逼作风转变。
“4”,即建立“大中小微”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微网格员在网格内通过“走、听、建、解、报”排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综治中心利用视频系统第一时间连线现场,指导网格员及时处置,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预判,早处置,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截至目前,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和四级网格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56起,多元处置化解3838起,化解率达到99.53%。
“6”,即实行接、转、见、办、结、访“六字工作法”。“接”,即接待、承接群众来访、来信、来电及网络诉求;“转”,即将问题和诉求第一时间转交职能部门办理;“见”,即职能部门派专人与群众见面,倾听了解情况;“办”,即及时落实办理群众的诉求和问题;“结”,即对群众的诉求和反映的困难问题拿出处置结果,目前402件群众诉求已全部办结完毕,其中调处较大矛盾纠纷42起,成功化解信访积案87件;“访”,即对办理情况和结果实行面对面或电话回访。
案例四
人才有了“栖息地”历城“人才+”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人才+’助力历城新旧动能转换”入围山东省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这是历城区“以人才集聚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理念的创新成果。历城区引才、用才、育才等系统工作,让人才在项目建设、平台打造过程中充分崭露头角。
“人才+项目”,做好双招双引文章。一手抓刚性引才,一手抓柔性引智。引进三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其博士团队创业项目,组建并打造国家级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和打造生物技术成果孵化园区。先后两批次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聘60名科技特聘助理,在焊接机器人、超前探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 人才 + 平台”,狠抓平台载体建设。成立济南历城(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建起“历城专家智库”,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41名驻京专家首批入库。建设历城科创中心和以浪潮IBM智能计算产业园为首的九个产业园区。发起设立规模达1.51亿元的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股权投资基金。
把支部建在双创平台。“人才+党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针对双创平台年轻人多、思想活跃特点,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对青年创业人才实现思想引领。2018年,青创谷等双创平台相继成立党支部,有150余名青年创业党员加入其中。
“人才+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财力支持,加强联系服务,做好人才引入后服务工作。推出重点产业人才扶持政策“黄金十条”和“历城人才集聚计划”,创新券、企业科技特聘助理、“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十条措施等各项工作陆续启动实施。区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先后兑现创新券2098.8万元、“黄金十条”首批扶持项目325万元、金融人才补贴312万元、科技特聘助理补贴60余万元,惠及企业100余家。
新闻推荐
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历城区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历城区共有278个村居参改,经清产核...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