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老法官见证法院工作的前世今生
长清法院旧址(资料照片)
11月29日上午,在长清区法院宽敞明亮的诉调对接中心办公桌前,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退休法官正在给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双方做调解工作。
不一会儿,当事双方达成协议,案件以调解方式顺利结案。
与此同时,在执行局信访接待室,另外两名老法官也正在耐心地接待着执行案件当事人。这三位退休法官就是长清区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光耀,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郭久明,原党组成员、副书记刘万国,他们在退休之后又被聘为人民调解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走近他们3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激情,更深刻体会到了长清区法院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进入长清法院,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直至副院长。我还拿到了‘荣誉天平奖章’,感到非常自豪。记得我刚进法院时,全院只有52名干警。我被分配到城关法庭(现为“民三庭”),两间传达室就是一个法庭,法庭共有3个工作人员。刚到法庭,我开庭时是‘书记员’,报表时是‘统计员’,同时还兼任‘出纳员’。”谈到刚到法院时的感受,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刘光耀依然印象深刻。
他还深刻地记得,当时外出办案需要安排两个人,留下一人值班,而当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整个城关镇(现在的文昌街道)大大小小几十个村,骑自行车都已转遍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很多人都喊我‘活地图’。”刘光耀介绍说。
如今,长清区法院全院干警已经接近300人,各法庭的人员配备也更加充足,受理案件数也由30多年前每年几百件攀升到如今的八九千件。干警外出工作乘坐警车,办案更加便捷、高效、舒适。
二
30多年前,长清法院办公环境非常艰苦。那时候,全院仅有几排平房,办公室里没有暖气、空调和电脑,连电扇也没有,书记员开庭记录都是手写,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脚冰凉。没有打印机,法律文书制作依靠全院仅有的一台老式铅质字模打字机,将字模敲到蜡纸上,再把蜡纸平铺在油墨箱里,用类似刷墙用的滚筒蘸了油墨一页页印文书。
如今的法院,各个办公室装备齐全,激光打印机、空调、电脑一应俱全,审判庭装备凸显出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庭审更加公开、透明、有序。同时,法院制服也已经改为西装式样,开庭时法官着法袍,细微之处彰显着人民法院的发展和变迁。
三
“那时候的案件类型较为单一,当事人一般是就近到各派出法庭立案,案件一般就是赡养纠纷、相邻权纠纷、债务纠纷等,与现在复杂疑难案件不同,而且那时候的案件大部分在判决后能够自动履行。”郭久明说道。
如今,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后,长清法院开通网上立案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立案,群众立案更加便捷、快速。同时,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案件审判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各团队的运作更加有序高效,办案质效不断提升。司法公开的力度更是不断加大,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等已经成为常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不止是法院外观、硬件或法官仪表上的极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司法便民利民举措更加丰富,审判流程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审判质效评估体系科学合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司法改革成效更加显著……
四
从步入法院到现在,在30多年的岁月流转中,3位老法官见证了长清法院队伍的不断壮大,看到了工作环境的巨大改善,更深刻感受到了司法改革的巨大成果。退休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开启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在3位老法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更感受到了一代代法院人奋进开拓的精神和勇气。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40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迈入了新时代,相信在一代代法院人的无私奉献下,长清法院将在司法改革进程中奏出更加美丽动听的司法音符!(本报记者 侯月 通讯员 刘建国 孟雪)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11日讯(记者胡磊)12日9:30,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艳秋将和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一起,到12345市民服务热...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