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所学校奉献“品质教育博览会”
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学生功夫扇表演。(本报记者赵晓明摄)经五路小学校长阎莉介绍学校深度体验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胜利大街小学教师张耀超执教《东北》一课。纬二路小学校长烟文英作题为《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的主题汇报。 南上山街小学特色课程展示。舜耕小学英语戏剧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充分展示的空间。十四中论坛环节畅谈学校变革。育英中学学生现场展示物理课堂。济南实验初中校长郭隆刚介绍学校校本课程。
12月4日,初冬的午后,一辆辆满载全省各地教育大咖的大巴车开往了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济南市舜耕小学、济南第十四中学、济南育英中学、济南实验初中等8所学校,赶赴一场山东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教研成果的推介盛会。
当天下午,这8所学校聚焦教研、课程、课堂、师生发展,联手奉献了一场“品质教育博览会”,向与会代表展现了市中教育的“专业范儿”“学术范儿”以及教研成果与课程特色。会场内赞扬声、感叹声此起彼伏,校园中随处可见兴致勃勃的参观者不停拍照,生怕错过一个个精彩瞬间。
走过这8所学校,记者发现,在市中区,每一所学校都对深度教研的认知和实践路径有着高度共识。在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校长烟文英看来,这是因为“有气候、有种子”,而她所说的“气候”和“种子”,就是市中教育在迈向全国一流征程中所积淀的深厚基础。
时针回拨至12月4日上午,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市中区教育局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市中区举行。来自全省的2000余名教育同仁共话教研40年改革成就,梳理教研发展重大变革,探索教研工作新理念、新路径。
会上,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绍辉以《新视野新路径新生态》为题,从聚焦教育原点、打开变革的新视野,构建四梁八柱、探索教研的新路径,遵循两个规律、追求育人的新生态三个视角,分享了品质教研的市中智慧和实践探索。
据悉,自2017年以来,市中教育围绕创建“品质之区”战略目标,确立了“质量为本、教师为魂、均衡为基、特色为要”的品质教育行动方略,为区域教育教学转型提供了“品质教研”建设的市中样本。
其实,早在2010年,市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目标,站在新起点上,济南市中教育提出“张扬差异、各美其美,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发展理念。2012年,确立了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这一区域育人目标,全域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化”工程。2013年,在济南市率先启动了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在5年内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全覆盖。2017年,顺利完成了全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方位的变革,引领市中教育真正走到了改革的深水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究竟应该往何处去?品质教研的方向在哪里?市中教育的回答是:从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出发,以教研转型和教研迭代重建学校、重构课程、重塑课堂。
站在中国地图旁思考市中教育,市中教研开始转型向聚焦课程、课堂、评价和师生发展,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基、四梁、八柱”区域品质教研发展体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基石,从“教师成长、课程建构、教学转型、质量评价”四大路径入手,着力实现“为会而学,为学而教”,引领教师“逼近专业”,实现了市中教研新样态。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知行合一”课程新样态引领学生向体验更深处漫溯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校园里,学生们先在校园自主选择教室、礼堂、操场进行实地测量和计算,建立对1公顷表象的理解;然后老师带领学生来到奥体中心进行1公顷场概念的完整构建;拓展体验环节,学生们又来到泉城广场、大明湖等地,实地感知十几公顷或是几十公顷有多大……原本抽象、枯燥的《公顷的认识》一课在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师耿冲的执教下,打破传统的课堂限制,变成了形象、有趣的“户外拓展课”,在看一看、跑一跑中,帮助学生实现了对1公顷丰富形象的认知。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经五路小学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课程,针对“学生情感体验不足,行为体验缺失”等突出问题,经五路小学选择了“体验教育”作为改革的深化点,在“为什么体验”“体验什么”“用什么体验”这一系统思维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寻求突破。
正因为如此,虽然学校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指示牌,理财、储蓄、取款、自助服务一应俱全的财商体验室,无土栽培实验室生态园里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生活馆里的烘焙室……众多让孩子去体验的空间,让人目不暇接。12月4日,学校“七大实景体验课程群”成为教研成果推介会重头戏,近20堂“走心”设计的实景体验展示,均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发展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行合一’,离不开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离不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学习方式。”学校校长阎莉告诉记者,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央,经五路小学重点设计了系列化、校本化的体验课程育人目标,开发了类型多样、立体交叉、可供选择的体验课程群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体验学习方式与基本模板,搭建了体验课程学习场景,形成了“知行合一”的体验课程新样态。
作为价值观类的课程群,学校的经五成长课程群便选择了学生成长中入学、十岁、毕业三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分别围绕“归属”“感恩”“志愿”三个重要的情感品质为核心设计课程,找到了多学科主题活动之间的聚焦点。通过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比如绘画感悟、种植体验、文学创作等不同的体验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参与”代替“参观”,以“行动”代替“观看”。同时,学校还设计了诸如角色体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去思考,避免“为体验而体验”,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行动学习,从而爱上学习。经五成长课程群仅仅是学校体验课程体系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学校体验课程的建构以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规律及特点为纵坐标,以遵循普惠与个性化原则为横坐标,基于跨学科、跨学段等开发手段,统整、设计了指向培养学生“崇德尚礼、广识博闻、探究创造、身心两健”的体验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素养类、项目研究类、学以致用类、价值观类”等课程类型。“经五路小学的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小小的校园内有了深入体验的大空间,有了谋划未来发展的的高境界,有了放眼国际的大视野,有了自我发展的大能量,是一种真正基于儿童内在需求的课程、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曾庆伟表示。
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教师拥有专属“教学主张”为学生创建最适宜“生长土壤”
东北冻梨需要先把冻梨放在凉水中浸泡化冻,一会儿周围就结出了一圈冰包围着梨,待化透后捞出,捏碎包围着的冰,冻梨已经软了。咬上一口,冰碴哇凉的,太美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东北》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东北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课堂上,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教师张耀超将粘豆包、二人转等都搬上了课堂,实物品尝、亲身表演。一节课,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学生对东北的饮食、衣着、住房、娱乐等都犹如身临其境,记忆深刻。在张耀超的执教下,原本枯燥、乏味、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在课堂上,他开设百家讲坛、成立调查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上,他打破课本,提出“万源统整”教育理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知识。自2003年实施宽基教育以来,历经16年践行、探索,胜利大街小学“宽基教育”的价值路线逐渐清晰和完善,实现了让每一名学生走到教育的中心、让每一位教师适性发展,师生携手“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愿景。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一直倡导“教师第一,适性发展”的理念,近几年来,每位教师或者团队基于核心素养开发了个人专属的项目课程。“大家都在用心做着一件事——怎样借助课程让核心素养落地,或者说寻找让学生幸福的那把钥匙。”胜利大街小学校长王念强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不茫然、不盲目、不盲从,而是踏实地做着自己的课程,因材施教,让学生各自成才。
也正因为如此,在胜利大街小学,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名“思考者”,他们会不停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养分。每一位教师在一次次思考与践行中不断消化着新理念、破解着新困惑。
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个个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从“侃书吧”“智体育”“三简语文”到“小种子绘本工作室”“小水滴工作室”“三生工坊”……胜利大街小学为每位老师量身订制了“教师自主教学工作室”,引领老师们“研究—实践—反思—创新”,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同时,学校从硬件和软件等各个方面为老师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持,让老师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为孩子们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就这样,学校每位教师在得到“适性发展”的同时,学校“宽基”教育理念也得以落地。“今天的教育,已经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因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必须建构起关注学生兴趣、唤醒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王念强表示,作为校长,就要跟老师们一起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什么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办成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
课堂不只是知识的跑马场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素养提升
一二年级的教室,不再是“台上”“台下”两大阵营,也不再是课桌“插秧式”的排列,而是“拼图式”的课桌,孩子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变换课桌的排列方式。教室后面开辟了学生生活区,中午孩子们可以爬上“小阁楼”休息……走进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学校为学生的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空间,让与会来宾不断竖起大拇指。
而这,就是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成长环境。这一变化正在纬二教育集团悄然发生。
在育晖校区科学学科开展的“纸飞机遇见STEM”一课上,记者观察到,学生们围绕怎样折纸飞机、有多少种折法、哪种形状的纸飞机飞得远、影响纸飞机飞得远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投掷纸飞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参照图纸折出了长的、方的、尖头的、平头的各式各样的纸飞机。在投掷纸飞机时,学生们也用上体育课学到的投掷的动作技能,同时用表格记录了每种飞机的飞行情况,通过实践,学生亲手证明了尖头、翼小的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是‘容器’被动接受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自身便是一个加工厂,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构知识。”纬二教育集团理事长烟文英表示,这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学习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也都为了促进学生真实地学习、真正地发展服务。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引领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不再仅仅着眼于当下知识的学习,更是聚焦于学生未来品质的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个学科人,基于孩子成长真实需要,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去探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学校教师周亮表示,“以学习者为中心”带给学校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育教学由传授知识为中心转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变为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组织形式由教师供给制变革为学生订餐制,“现如今,学生订餐制也已经升级为学生享用自助餐。”正如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理事、山东教育科学院研究员陈培瑞所言,纬二教育集团的教育者“目中有人”,学校的生命化教育也已经历经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看云识天气”和“接地气”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这“两个转变”的实质是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是极具挑战性、探索性、前瞻性的改革新命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烟文英表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一切为成就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设计,“我们要做的就是由原来注重知识目标转向素养目标,让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每节课成为育人的主渠道,而不只是知识的跑马场。”
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
“四养课程”着眼未来发展
文化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一张张药方摆在配药桌上,由学生亲手配药、称量、研磨,最后做成香囊分发给老师和同学们……12月4日社团活动时间,记者在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百草部落”中药社团看到,功能室内学生们正一丝不苟地用戥秤称量着中药。“学校为社团提供了盛满中药的药柜,老师教会了同学们怎样使用戥秤称量中药,并按照不同时节再提供给同学们药性不同的药方,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提神醒脑……”学生朱一允告诉记者。“学校找准传统文化培育的目标,将文化芯片植入课程构架的理性思考中,从而聚焦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学校校长王红林表示,学校围绕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这条主线,融合三级课程,探索实施以“民族底色、现代素养”课程价值取向为指导,以“整合拓展”为策略的“四养”课程模块,构建起培育学生中华气质、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模式。
据介绍,“学养课程”关注学业素养,立足传授知识,开启智力,培养能力,这里的“养”指启发、濡养,包括《语文启思》《数学启智》《英语启蒙》课程等。“习养课程”的“养”指储养、探究,课程主要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探索相关学科课程资源和元素的整合,包括《艺术养趣》《体健养魄》《读写养心》等课程。“修养课程”指向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教育,这里的“养”指陶冶、孕育,课程主要立足生活体验、主题感悟、修得品行,包括《品德立人》《传统立根》、《技能立身》等课程。“滋养课程”的“养”则是指补充、滋润,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立足活动体验,主要包括《工艺育巧》、《节庆育情》、《民风育本》等课程。
“学校不仅重视传统文化本身的承接,思索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需求。”王红林介绍,学校以“民族底色”和“现代素养”为两翼架构目标体系,纵横相交,构建起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华彩传薪”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可供选择的六大类80多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立交桥,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课程中自由呼吸、适性发展,“这也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能够‘听得见’‘学得来’‘带得走’,进而成为学生深及精神的传承。”学校要培养有品质的人,就要为学生创设有品质的成长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为此,南上山街小学深入进行德育课程一体化探索,着力打造“出彩中国娃”学校德育品牌,为学生搭建起“人人享有出彩机会,个个拥有出彩平台”的机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到相应标准,即可获得“出彩中国娃”,并且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出彩机会。“学校将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执着追求,用充满情怀的教育使命,敬畏生命,尊重规律,让真实的感悟在课程学习的每个瞬间悄然发生,让师生在舒展生命的自然张力间获得成长。”王红林表示。
济南市舜耕小学
“生态化教育”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指引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
“9岁的王维,贯通诗、书、画;17岁的王维,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20岁的王维,年少成名,春风得意;中年王维,参透人生,一头扎进山水田园,写下一首首动人的乡村民谣……”在济南市舜耕小学的《走进王维》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双眸星灿,侃侃而谈。执教教师孙瑜用“自主+互学”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借助大数据探究了“王维的一生”“王维的诗作”和“王维的朋友圈”。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大数据分析、小组合作汇报,学生实现了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也让课堂成为一方充满欢声笑语、勃勃生机的绿野。
12月4日,舜耕小学分会场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舜耕小学的生态化课堂研究成果。无论是“零起点教研团队”“英语教研团队”“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的教研成果推荐,还是“历山华彩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窦成华老师、“媛源”首席班主任工作室的张丽媛老师和“群英慧”儿童阅读工作室的梁英慧老师所分享的专属课程,无一不是聚焦学校生态化教育中“为学而教”的“自主·互学”课堂理念。“学校非常注重内部各主体、因素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教师生长的动力、生命的活力,追求教育自然、和谐、美好的内在生态。”舜耕小学校长胡爱红说。
提起舜耕小学的标志与代名词,“生态化”一词定会“上榜”。从2008年起与“生态化”结缘,十年来,舜耕小学矢志不移专注于生态化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切实解决了“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一学校教研的核心问题,形成了助力师生自主生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也因此连续两届获得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典型经验。
十年探索,舜耕小学构建起了一幅“儿童耕读课程”体系图,并确立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互学互教”的“自主·互学”学习方式。“‘耕读’既有继舜勤耕之意,又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同时,强调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蕴含着回归生活、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胡爱红表示。“舜耕的成绩、成果和成功不是偶然发生,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让教研真实地发生,在舜耕小学可谓实至名归。”山东省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张斌用“主见、课程、技术、育人、研究”五个关键词肯定了舜耕的教研改革。“舜耕小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让课程去适应学生的课程观,通过任务驱动推动教师层面课程的开发设计,推动学生的真实性学习。教师共同体和学生共同体的建立,成就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十年来,学校课程经历了从1.0以舜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到2.0有选择可选择的‘2+X’多元课程,再到3.0落实核心素养的‘耕读’课程的逐步升级。”胡爱红告诉记者,生态化教育的真谛是既见森林、更见树木,既有每棵树木的个体生长、更有整片森林的和谐共生,“学校以绿色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了老师生态地教、学生生态地学,这便是教与学的和谐、共生。”
济南第十四中学
学校适度“失控”学生自主生长创造适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眼前一亮,心中一震,大吃一惊!”12月4日,参加完济南第十四中学分会场活动后,来自潍坊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与会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像这样的赞美之词,变革后的十四中已收获了许多。“渡淮橘成枳”,十四中的变革引入了国内最前沿的育人模式,如何防止甜甜的“橘”变成又酸又小的“枳”呢?十四中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改革之初,十四中就确立了“创造适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价值追求。什么是适宜?首先应该体现在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上。怎么做课程开发呢?十四中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拿来主义”。2015年12月,十四中人拿到了北京十一学校初中部几十本自编课程资源,他们如获至宝。但是很快,学校发现,这些拿来的课程不能直接用,要想做适合十四中学生的课程,必须要进行二次开发。怎么办?善于自力更生的济南十四中走上了课程研发的“创业之路”。2016年2月以来,每逢寒暑假,十四中的老师都会牺牲休息时间,进行一次“闭关修炼”,每次他们都会坚持做着同一件事——课程研发。结合日常教学思考,老师们按照“顶天立地”的原则,努力构建起一套多样化、可选择,也更符合济南十四中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他们用越来越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要让学生从‘我们的课表’变成‘我的课表’,老师首先要把‘我们的课程’变成‘我的课程’,正是教师们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的开启,才有了今天为学生捧出的正在不断诞生出来的丰盛资源。”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原美玲表示。
“学校变革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校长杨荣耀告诉记者,学校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取消行政班、建立教学班,建设学科教室,将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对接,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选课走班。
“学校的变革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调整,办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
没有了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统一的课表,学生每天在不同的教室间流动,老师抓不住学生了……变革初期,十四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失控”的现象。但是现在看来,只要适度,“失控”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改变了课程、改变了师生关系、改变了空间、改变了文化,可以说所有与学生接触的地方,用个时髦的词儿说,到处都是‘界面友好’。”杨荣耀表示,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暴露的时候,教育的机会也就来了,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一个个貌似“失控”的问题的解决中生长出来,慢慢地他们也就寻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与动力。杨荣耀表示,变革前的十四中更像是一个拳头,一切都被攥得紧紧的、控得严严的,好像这样才更安全。变革后,学校成为一个打开的手掌,这个手掌就好似一个开放的平台,给每个人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也给每一位教师安装了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让学校的变革有了动力系统。
济南育英中学
塑造品质教师 构建品质课程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轨道
3.14159265358979323846……原本是一组生冷的数字组合,在济南育英中学2017级学生冷思昱的手指中,却幻化成一串串美妙的钢琴音符。历经三年时间,育英中学数学组开发了“走进数学,启智育德”系列选修课,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程,数学教育剧、数学文化讲坛以及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引领学生研究数学与自然、数学与军事、数学与音乐……
就这样,一节节原本“冰冷”的数学“活”了起来,世界杯前,老师会和学生在操场研究藏在足球里的数学题:“为什么足球面上黑色块是五边形,白色块是六边形?”“为什么足球上20个六边形,12个五边形?”学习抛物线时,老师会带领学生研究如何投篮才能准确命中;遇到追及、相遇、买票、打折等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化身“小明”“小红”模拟演出……“这些都是数学剧的雏形,学校《数学王国》教育剧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将著名数学家、数学故事、经典数学题目、数学史料融入话剧表演,演绎数学知识和原理,化抽象为形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育英中学数学教师许力凡告诉记者。
数学课堂妙趣横生,其他课程同样也是精彩绝伦。“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轨道,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英语组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科学细致建构“I enjoy”、“I can”、“I believe”课程模块,重视、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体验、自主发展,以达成多元目标,逐步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崭新的集体备课模式,精准对标的分层次作业,智慧碰撞的物理装置创新大赛……物理组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鲜活有力和妙趣横生,引领学生将物理变成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不断探索前行,找到更好的自己。
课程变,则学校变。为丰富学校课程内涵、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育英中学还开发并实践了基于红色文化的“育·英”校本课程体系。基于“铸魂”教育的“修身课程”、基于学习力培养的学术类“基础课程”、基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跨学科“发展力课程”……每一类课程体系下,学校都精心设置了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子课程,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学习是一种高门槛的快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生以怎样一种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当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即使是艰苦的学习过程,内心却可能充满着愉悦体验。我们没有一味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把学习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过程。”育英中学校长黎军表示,学校课程不仅仅是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符合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只有塑造品质教师、构建品质课程、追求绿色质量,才能培育出品质学生。”
济南实验初级中学
以课程建设撬动学校变革多元课程成就学生最好的自己
初中学生也能跟着大学教授一起做研究了。今年1月19日,济南实验初中北斗星光学院正式成立,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的9位专家教授成为首批北斗星光学院导师,导师们将不定期地走进济南实验初中为学生授课,学生也将获得机会与教授们一起从事学术研究。据介绍,“北斗星光学院”下设人文社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技术工程学院、数理学院、艺术与竞技学院等五个学院,并成立“小研究生班”,采用导师负责制形式,由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带领“小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校外游学、知识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则可以和专家教授一起做研究、开发课程,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学校一直致力于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希望学生不光学得好,更要关注人格,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基;不光考得赢,更要关注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不光会学习,更要关注身心,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济南实验初中校长郭隆刚表示,如何让已经是优质学校的实验初中变得更加优质,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由学业成绩来体现。”济南实验初中认为,要把关注学生成长、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载体,而课程是最好的选择。学校选择了以课程建设撬动学校变革,用课程开发引领学科变革、教师成长、学生成长。为此,济南实验初中在基础学科实施分层、分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课程。以学校德育课程为例,共分为责任课程、意志课程、理想课程、情感课程四大类,并创建了游学、青春礼、徒步走、升旗等品牌活动。学校还开发了42门校本课程,并由单纯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过渡到家长、学生、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而完全由学生自主开发的“学子论坛”现如今已经成为济南实验初中版的“百家讲坛”。
学校地理组基于乡土地理开发了新兴课程《行走的地理》,摆脱课本的局限,打破传统模式,将课堂搬到校外、田野,在大自然的大课堂里,学生从“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转变成热爱学习、热衷探索、热爱生活的地理达人。学生们走进地质博物馆,体验了一场46亿年的穿越之旅;走近历阳湖,实地认识海绵工程实施的意义。历阳湖采用了北水南调,逆着济南的地势调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当走在历阳湖边时,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的源头,北水南调就是为了补给泉水水源,学生恍然大悟。这就是真山、真水、真课程的魅力。在此基础上,今年学校与山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北斗星光学院”,模拟学院制,建立学院制校本课程群,实现了将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开发引入崭新的发展轨道。“学校多元课程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教师成长,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也成就了学生最好的自己。”郭隆刚表示,新视野回归教育原点,聚焦课程、课堂、评价和师生发展,实现“为会而学,为学而教”,撬动了学校最根本性的变革。
新闻推荐
□记者杨润勤报道本报济南讯11月30日,在济南市食药监局、外卖平台负责人、媒体记者举行的座谈会上,济南市食药...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