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深夜需要怎样的精神烛火

齐鲁晚报 2018-11-25 05:31 大字

□师文静

最近,南京首个“24小时美术馆”亮相建邺区国际青年文化广场,同时还新开了两家24小时书房;而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将图书馆一层整层设置为24小时开放区……秉持“24小时不打烊”概念的文化空间自2015年在全国掀起高潮后,有人极力称赞,有人持观望态度。几年过去了,曾经一时喧嚣的“24小时书店”已倒掉不少,但仍有后来者不断勇于尝试,甚至出现了“24小时美术馆”等更大范畴的不打烊公共文化空间,这种“你倒下,我接棒”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24小时不打烊”概念的流行,起源于24小时不打烊书店。台湾诚品书店在一项调查中发现,40%的读者梦想有一家24小时书店,于是“阅读零时差,全天不打烊”的诚品书店台北敦南店开始运营。而2010年之后,集阅读、创意、休闲、文化交流于一身的新型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书店开到了ShoppingMall中,开到了大型现代化社区,书店的概念也日新月异变化着。在诚品理念的示范下,2014年各大城市迅速出现一批24小时书店,广州的1200BookShop、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都以鲜活、有趣又有创意的阅读服务吸引读者,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民阅读的生动实践和注脚。一时间,24小时书店呈开花之势火遍全国,后又慢慢出现24小时自助图书馆、24小时美术馆等新型文化态势。

但“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空间并不只是营业时间上的简单延长,还需要理念上的全方位转换,以及更重要的因地制宜、因势而动。以书店为例,曾经以“24小时”“众筹”等标签引发关注的济南睿丁岛书店,在读者新鲜期过后,遭遇营业额减少、店租和人力成本过高的压力,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同样,青岛、西安的同类书店,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城市没有夜生活习惯。不可否认的是,夜读迎合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阅读需求,让人眼前一亮,但这部分人毕竟是极少数,一家店能否活下去,靠的不是情怀,而是资金的支撑。一个水土不服的书店很难长久维持下去。

24小时书店的经营方式、经营状况各异,但真正活得下去的无疑都是开在夜生活丰富的大都市核心商业区的店。今年,就连三联韬奋书店的24小时店都从海淀转移到了酒店多、夜店多、高级公寓多、高消费客群多的三里屯,这还是在争取减免房租的情况下才开店,我们不难想象,在其他城市经营24小时书店的艰难程度。很多没有夜生活的城市,根本养不起一间小小的24小时店,但我们却应为书店经营者的勇气而大声叫好,文化从来都是引领大众、引领于时代的。如果24小时书店倒了再起来或者前仆后继出现,总能慢慢找到越来越多喜欢随时有书可读的人,这种读书的热情也会持续下去。这种努力往往不会落空,将吸引更多自动自发地热爱阅读的人。打造城市的精神地标或许很难,但应是不懈的追求,需要有情怀、有耐心、有实力的人去不断传递这种人文精神。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一个城市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而有了24小时文化空间,则会引领城市生活从贫瘠走向丰盈。在城市有了明亮的深夜灯光景观、有了深夜交通的便利和餐饮、购物的便利之余,不打烊的文化空间更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给深夜有文化需求的人带来一道可口的精神大餐。

一些书店倒了,继而有后来者前仆后继地开店、开馆,这背后就是基于对阅读的渴求,对文化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守护。24小时,代表的是随时随地,代表着把阅读、艺术欣赏、人文互动融入日日夜夜,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思考就像吃饭、呼吸一样习以为常,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24小时不打烊文化空间的存在,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向往,将人们忘却又记起的阅读良习有温度、有寓意地传承下来,将艺术的魅力传播开去,于文化快餐之外架起一座新的桥梁,在书香之间为那座城市点燃了一盏深夜深读的灯火,虽然灯火微弱,却也必不可少。

新闻推荐

玩古诗词“飞花令”,为孩子赢温暖包 下周三起为贫困儿童编织暖冬

本报济南11月24日讯(记者王倩)献出一分爱心,温暖贫困儿童的心。23日,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针心针意”...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