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曾是金院长的亲学生□本报记者李雪萌

济南日报 2018-11-01 11:33 大字

最近辞世的名人比较多,但10月30日去世的金庸先生应该是其中最受公众关注的一位。一个直观的例证是:小编共订阅了60个微信公众号,有57个都在数小时内发布了相关内容。大家对这位江湖大侠的喜爱可见一斑!

小编有幸,曾经做过两年金庸先生的学生——当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读书,担任院长的正是金庸。虽然远远不到“我的朋友克林顿”的份上,连“我的朋友胡适之”都望尘莫及,但就像一份调查所言:即使是那些批评金庸的博士们也承认,向外人提到金庸是自己学院院长时,心中仍然会感觉到一丝荣耀。

◤关于金庸的浙大记忆◥

上世纪最后几年,国内多所高校掀起了合校热潮。浙江大学也是其中的一所。

浙大的合校工作从1997年就着手开展。正是那一年,小编来到浙大人文学院就读研究生。第二年4月,刚刚从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职务退下来的张浚生回到母校,负责当时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事宜。9月新浙大成立后,领导班子决定向外聘请著名学者出任新组建的21个学院院长,而金庸就是被邀请的第一位。当时人文学院位于新浙大玉泉校区,也就是老浙大。

上世纪末,国内的学历教育还较为严格,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比现在少很多。我们一个班只有7名学生。当时在我们看来,之所以邀请金庸担任院长,是因为老浙大素来以工科见长,合校以后,有关方面有意加强文科力量,所以要下大力气邀请名人加持。而金庸的老家是浙江海宁,离杭州不远,他本人也多次表示过对杭州的好感。在此之前,金庸曾主动表示过,有意投身学术研究,选择目标是“北大或者浙大”。因此与浙大的结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张浚生写信邀请他来浙大,金庸当即应允。

在小编入校一年半后,1999年3月,人文学院迎来了这位知名的院长。这在当时被誉为文坛大师与名校学府的天作之合,各界都表示欢迎和认可。因为老先生的大名,就任仪式非常隆重,虽然满校都是理工男,但对金庸的喜爱丝毫不亚于文科生。整个礼堂坐满了平时搞材料科学、能源工程、电气工程的迷弟迷妹,我们这些文科生反倒被边缘化、挤到后排角落。这在全国也一样,《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小说几乎每年都能进入清华大学等理工类学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的TOP10。

高校合并的利弊,是件有争议的事,但金庸本人非常赞成合校。他说,自己对浙大一直很有感情,上世纪50年代初,浙江大学被拆分成四五部分,自己很难过,就好像最心爱的东西破碎了。时隔多年,小编还清晰记得,先生当年谈到这个话题时,说得知浙大被拆分时“掉泪了!”当时还暗想“果然作家都比较容易动感情!”而对后来的分久必合,金庸则表示了喜悦,认为这是“一件顺应人心的大好事”。

金庸与浙大、与人文学院,也是一件猜得到开头没猜到结尾的事。尽管结缘十分顺利,但后来的相处并不太愉快。这样一位社会知名人士,与高校的学术氛围并不融洽。金庸忙于参加各地的各种“华山论剑”、“南湖论剑”活动,很难保证“院长”的尽职尽责。虽然对外说“我们院长金庸”,但这位院长并未给学生上过正式的课,小编也只是听过他几次讲座。尽管每次讲座都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但毕竟算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小编尽管自称先生的“亲学生”,其实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2000年,金庸获得了浙大博士生导师的资格,2001年开始招收历史系隋唐史、中西交通史方向以及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历史和文学”方向的博士。但直到2003年秋季,才招到首批3名博士生。这3名学生也未能从金庸那里毕业。因为第二年他就辞去了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职务。当时还不大不小引起一场风波。

关于金庸的历史学识、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获得、对学生的责任心等等,尽管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正如网上曾流传的一篇“金庸浙大辞职调查”中所言:即使是那些批评金庸的博士们也承认,向外人提到金庸是自己学院院长时,心中仍然会感觉到一丝荣耀。

这也是小编和同班、同系同学们的共同感觉。金庸先生辞世的当晚,小编的“浙大玉泉中文系”微信群里,最主要的情感,除了遗憾与痛别外,更多的则是对“曾经跟金大侠这么近”的自豪。

◤左手金庸 右手查良镛◥

虽然在专业学院派学者眼中,金庸的学识还有很多不足。但对广大普通读者来说,在15部小说中,金庸已经显示了足够的文学与史学素养。这些小说,为金庸赢得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拥趸和粉丝。

几乎每个人说起金庸,都说他是一位武侠小说作家。其实他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完结于1972年。就是说,其实金庸已经不写小说很多年——46年。金庸远比“武侠小说家”更多。就算是半个世纪以前,武侠小说也并非金庸的主业,是当年为了拉拢、维持《明报》的读者,想出来的一个连载的妙招而已。这该是最成功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金庸传》的作者傅国涌曾说,在金庸心中,写武侠不是最重要的,办报纸才是。在1959年之前,他是副刊编辑、是电影编剧;1959年起他创立《明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了报纸的生存发展倾注了全部时间、心血。他曾一再说《明报》是他毕生的事业和梦想。至少在人生最主要的时间里,武侠小说不是金庸很看重的事。在《明报》上,写武侠连载的人是“金庸”,写时评政论的人是“查良镛”。而查良镛才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任何人去世之际,都是哀荣备极之际。在满屏的悼念之中,大家似乎忘了金庸从来也伴随着争议之声。早在上世纪末,王朔就曾经将金庸小说列为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也有人指出金庸作为商人的斤斤计较与抠门、精明甚至薄情。但是又怎么样呢?几乎没有人能超过金庸对一代人精神面貌的影响。大家对他的悼念文章,很多冠以“无可替代的国民作家”、“金庸世界的背后是整个香港文化”等等标题;网友们更是纷纷发帖表示“童年的坐标没有了”、“感觉我的少年时代终于正式结束了”、“感谢您老带给我的瑰丽江湖梦想”、“金庸所有的小说我都看过超过10遍”。

讲真,如果没有金庸,我们的少年生活确实将失色不少。而根据这些小说一遍遍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养活了很多电视台和明星。在告别金院长之后,小编做了不短时间的娱乐新闻,算得上换了个方式接触老师。根据一些采访和再采访,可以看出晚年的金庸是位平和包容的老人。比如他称赞每一位“黄蓉”和“任盈盈”都是满分;同时对自己的名誉也十分看重,比如状告写同人小说的年轻作家江南、批评写自己传记的傅国涌说谎。

这也证明,金庸是一位真实的人,不是偶像、不是完人,只是一位陪伴我们多年的朋友。今天他的永远离去,也让我们感到真实的悲伤。

◤一点题外话◥

大家对“全庸”这个名字应该也不陌生。

在金庸小说席卷大地的时候,很多武侠小说突然冒出,当看完后感觉哪里不对劲时,仔细辨别才发现,作者原来是“全庸”。

“全庸”是济南的一位作家。机缘巧合,小编也曾跟其有过多次交往。他姓张,其实是一位专业作家,写过很多严肃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在最初结识时,张作家并未透露当年那段“全庸”的经历。后来慢慢相熟,才知道眼前这位作家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庸”。

提起那段公案,张作家有些惭愧,也有无奈之情。“那时候金庸太火了,武侠小说也太火了,我试着也跟风写了一些,出版社立即发现这是个好生意。当时有别的笔名,但出版社不同意,非‘全庸’不署,还特意写得跟‘金庸’一个字体。毋庸讳言这是对读者的误导、打擦边球”。他说,当年出版社都算得上疯狂,真是用袋子装着钱,就站在桌子边催你写,“身不由己就是这种感觉”。

张作家说,自己以“全庸”之名写了不少武侠题材的小说,水平上固然不如金庸先生,但至少没有假恶丑与不健康的内容。如果说“全庸”是“金庸”的山寨,后来自己又有了山寨,一些水平很低劣、印刷粗滥的小说又冒充“全庸”之名行世。自己无奈之下,就停止了这种“擦边球”。

数年前,张作家也已经去世了。

《神雕侠侣》中,金庸写道:“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人生就是不断的相遇与告别,金庸对一代人的陪伴与辞别也是如此。就像小龙女所言,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长大了!

新闻推荐

寻找烈士遗骨成三代人打不开的心结——山河已无恙 英魂可归家

由于没有三叔韩瑞山的相片,韩建平只能用和三叔相貌相近的四叔的照片作为参照。(本报记者崔健摄)“很多参加过济...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