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是《济南日报》忠实读者
崔健 摄
亓昌平
提起亓昌平,济南日报很多老记者、老编辑都很熟悉,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亓昌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为《济南日报》撰稿,至今已发表文章数百篇。他的笔下既有济南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也有丰富的老济南民俗故事。
14岁上街叫卖《新民主报》成为亓昌平与《济南日报》结缘的开始。时间被拉回到了1948年,济南刚刚解放的那一年。当时年仅14岁的亓昌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与小伙伴一起上街叫卖刚刚创刊的《新民主报》(《济南日报》前身),200份报纸不到半天就被一抢而空,挣的钱买的三合面够全家吃两天,家里人都很满意亓昌平的这份“工作”。从14岁当“报童”,到参加工作后学着写稿,再到退休后继续为报社撰写稿件,半个多世纪以来,亓昌平与报社的情感越来越深。在2004年5月5日刊登在《济南日报》副刊版上的《我与济南日报》一文中,他曾经写道:“《济南日报》啊,我是你培育出来的一位老学生,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好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通讯员,在《济南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亓昌平感慨地说:“我永远是《济南日报》的一名‘小报童’,我祝愿《济南日报》的明天越来越好、越来越辉煌。”
张宗田
今年78岁的张宗田是市科技局的一名退休干部,1958年在济南化学工业学校读书,是当时的报纸发行员。班里组织同学们成立了读报小组,《济南日报》是大家读得最多的报纸。张宗田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负责黑板报、墙报的工作,他经常从《济南日报》上摘抄一些重要消息和优秀文章。1965年,张宗田写的两首诗歌《植树谣》和《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被《济南日报》采用,那时叫《济南晚报》。1968年张宗田复员转业到济南印刷厂。后因写作的特长被借调到市革命委员会宣传报道组,分管全市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济南日报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之后,他写过的《风流人物看今朝》组诗发表在《济南日报通讯》上。
读报之余,张宗田参与编纂了《济南科技志》《济南市志科学技术卷》《近现代济南科技大事记》《当代济南科技大事记》四本书籍,里面有很多内容就是取自《济南日报》的剪报。退休后,张宗田还一直坚持每天拿出三个半小时来读报,遇到一些好的文章、稿件还会剪下来做剪报。“我是《济南日报》的‘三忠实’:忠实读者、忠实通讯员、忠实资料整理者。”
田会银
1975年,从小就爱好文学的田会银把自己写的《以张海迪为榜样,做好通讯报道》寄到了《济南日报》,没想到几天后在第二版上发表了。这篇小“豆腐块”给了他信心,从此田会银就与《济南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连续不断地寄去新闻稿件,田会银的名字也经常见于报端。40多年来,田会银先后在《济南日报》发表稿件1300多篇,连续10年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由于田会银写的稿件贴近实际、服务农民,被长清区广播电台聘为农民报道员,这也是他做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抱着对新闻报道事业的热爱之情,四十年如一日,发表稿件近7000篇。1999年秋天,天连降暴雨,雨水积在地里迟迟排不出来,农民种不上麦子,心急如焚。田会银连夜写了一篇题目为《忧心》的稿件并寄往济南日报社,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民记者,心系群众,一边体验、一边表达,他用文字诉说着农民们的心声。
如今田会银虽年逾七旬,写稿的热情却有增无减。过去写稿都是用笔写在稿纸上寄往报社,现在都变成用电脑写、发电子邮件。他自学了电脑知识,用手写板在电脑上写稿发往报社。
40多年的写稿生涯,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济南日报》的热爱,《济南日报》也成了他人生的良师益友、生活的好伴侣。
陈素兰
1958年,陈素兰从部队转业到济南市电影公司,分管电影宣传工作。自此,与《济南日报》的编辑、记者们结下了60年的深厚友谊。这些年来,陈素兰共发表各种电影宣传报道5000余篇,年年都被评为《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1987年,被特邀参加全国农林科教片表彰大会,《济南日报》第二天就在头版的突出位置报道了这条新闻。1992年,离休后的陈素兰承包了孔膳堂饭店,成为济南市第一家国有自营企业的负责人。很快,《济南日报》便发表了记者王峰的专题报道《古韵新曲孔膳堂》。
陈素兰感慨道,“不管我走到哪里,报社都把支持与温暖送到哪里。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济南日报》总是伸出援手。”1999年,陈素兰自筹资金办起了济南市夕阳红书画院,记者赵晓林对每次活动都给予详细的报道,20年来,报道画院活动200多次。其中,以长篇的形式报道艺术团多年活动的《陈素兰,不知疲倦的文化义工》反响很大。
陈素兰表示,和《济南日报》的编辑、记者们许多年的接触,无话不谈。“有时我的苦闷和心事,也可以向他们一吐为快。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情感之一。”
彭雁华
彭雁华与《济南日报》的缘分始于1976年在《济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茧花》的散文。文章发表后不久,彭雁华接到《济南日报》编辑孙兴振的约见电话,他说《茧花》这篇散文构思巧妙、文笔不错,这让彭雁华体味到平生第一次所写文字变成铅字的愉悦与自豪。
转过年来的初春,彭雁华突然接到《济南日报》的一纸信函,让他去《济南日报》帮助工作。起初的几天,第一批编好的稿件送上去,几乎“全军覆没”地退了回来;第二次,又是同等“待遇”。休息时,当时文体部的负责人任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编辑上的毛病。他不疾不徐的思路很流畅,让彭雁华受益良多。在任远的帮助指导下,彭雁华写出了纪实性散文《在解放阁上》,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于1977年4月3日的《济南日报》。随后,又接连写出了《红心铸进花岗石》《英雄山的早晨》《有这样一条河》等几篇篇幅较长的散文。日后,越写越顺手,作品刊发的层级也越来越高,在《济南日报》的那段工作经历使彭雁华永远难忘。
张盛昆
1971年5月19日,《济南日报》刊登了张盛昆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自此他与《济南日报》结缘。今年84岁的张盛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69年转业到济南,先后在济南百货大楼、济南友谊商店工作。工作之余,他开始给《济南日报》投稿。除了上述稿件,张盛昆还根据他的采写心得,撰写了《深入采访,防止虚假》《结合实际工作,搞好新闻报道》《要快、短、精——采写动态性新闻点滴体会》等文章,发表于《济南日报通讯》。
上世纪80年代,《济南日报》对许玉慧“为城乡广大顾客提供一双合脚舒适的鞋”先进事迹做了整版宣传后,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引来包括《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在报道的70余篇稿件中,张盛昆就参与撰写了40余篇。1992年,张盛昆还参与撰写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编纂的《齐鲁旅游文化娱乐名典》,并应该书编委会要求,邀请《济南日报》美编、漫画家黎青为书籍绘制插图。
从1972年起,张盛昆就自费订阅《济南日报》。张盛昆表示,退休后,他一直坚持读报写稿,还参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活动,让退休人生更加充实。到现在,张盛昆在各级新闻报刊发表稿件超过900篇,涉及新闻单位近20家,单独和合作出版书籍8册。饮水思源,《济南日报》是他写作人生的摇篮。
台应新
台应新1975年参加工作,1984年被聘为《济南日报》通讯员。现在是“爱济南”市民记者团的成员之一。
台应新是济南日报社的一名老通讯员,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向《济南日报》投稿,有多篇反映职工工作的稿子发在《济南日报》上。他表示,自己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印刷发行的《济南日报》是小版面,比现在的《济南时报》版面还要小一些。1984年4月份的一天,台应新所在工厂的宣传科召集各个门市部宣传员开会,要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多写稿子,为单位争光。第二天,台应新就写了一篇关于一位营业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修理洗衣机技术的稿子,登载在5月1日的《济南日报》上,题目是《奔波于用户间的修理员》。随着见报稿件增多,台应新1984年得到济南日报社颁发的通讯员聘书。
回忆起30多年的写作经历,台应新的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每天阅读《济南日报》更是成了多年的习惯。退休后,某文联连续赠送台应新两年的《济南日报》,去年他还在《济南日报》上发表了几篇小文和图片。今年虽然没有订《济南日报》,但是他仍然在“爱济南新闻客户端”的“读报”专栏里,阅读《济南日报》等报刊。在这30多年的学习和写作生涯里,《济南日报》始终伴随着他一起成长。 整理/本报记者 陈炜敏 实习生 梁慧敏制图/郑芳
新闻推荐
◎杨福成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