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济南日报 2018-10-31 11:32 大字

“你好,这里是XX培训机构……”

“请问理财您需要吗?”

“XX楼盘低价销售……”

这样的电话,你接到过吗?自己的电话号码,甚至连姓名都被陌生人清清楚楚地掌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今天,检察官就来为大家讲两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

案例一

19岁“黑客”入侵仨网站170余万条公民信息卖了1万元

19岁的田某,自己学习了黑客技术,在一次上网过程中,他发现可以侵入其他网站,并能查阅网站的会员信息。于是他便侵入了3个网站,并进行解密。

获取会员信息之后,田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寻找买家,很快一名姓贾的男子联系上了田某。

检察官

“贾某以1万元的价格向田某购买了170余万条信息,主要涉及公民的姓名、电话号码及购买的衣服尺寸等信息。”

贾某一直从事服装生意,拿到田某提供的客户信息后,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话营销。

贾某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向外推销衣服,成功了很多笔,而且接通率很高,案发时,他已经拨打了其中的二三十万条信息。——————

公安机关很快将田某抓获,历下区人民检察院审查之后,依法对田某提起了公诉。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田某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案例二

工作便利获取公民信息多次售卖被判刑

去年,检察官还经手了另外一起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刘某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她和某银行有着业务接触和联系。在工作当中,刘某每天都可以从银行获取部分公民信息,于是她就动起了歪心思,不仅如此,她还怂恿下属谢某为其帮忙。

检察官

“谢某是刚入职的人员,又是刘某的下属,于是她找到谢某,要求谢某跟她一起合作。2017年6月,谢某联系了买家,并安排买家与上司刘某见面,两人很快完成了第一笔交易。”

她们以500元钱的价格出售了2000条公民个人信息。尝到甜头的刘某一发不可收拾,然后又与买家进行了多次交易。刘某出售了9.2万余条公民信息,谢某出售了2.6万余条公民信息。刘某在犯罪过程中,共获利8600元,其中1000元分给谢某作为报酬。

刘某在进行最后一次交易的时候,由于手头没有新的数据,就找到了从事房地产中介的好友吴某。吴某以1800元的价格卖给了刘某3万余条信息,然后刘某又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下家,从中获利900元。——————

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很快将刘某等3人抓获。历下区人民检察院审查之后,依法对3人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2万元;吴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谢某犯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5000元。相关链接

除了上述主动形式的信息泄露,还有一些我们所熟知的行为,也会导致公民信息的泄露。

你的快递单正成为“泄密单”

2012年10月,福建厦门一名犯罪分子根据获取的快递单信息,冒充快递员进入一名女白领家中实施抢劫,并最终将其杀害。

一些快递员会偷偷地把自己的快递单存根出售给他人。如果按一名快递员每天派送六七十个包裹计算,一个月下来就可以积攒不少快递单。按照用途的不同,快递单售价还有高低之分。而这些信息的买家则多以需要做推广的公司和电信诈骗分子为主。

APP不注销 小心账户被盗刷

手机APP越来越多,人们在各种应用软件留下的痕迹也越来越多,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不用的软件要注销账户,而有的软件连注销入口都很难找到。而不注销就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用户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值钱,商户不愿意眼看着用户流失,将注销渠道变得复杂,让用户很难操作。这些软件公司一旦被黑客侵入,公民的信息就面临泄露风险。

网上晒娃 孩子隐私受侵犯

很多家长喜欢在网上发一些关于孩子的照片、视频,在发布这些时,他们往往不采取任何安全设置,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

1.选择可靠的平台。

2.定期修改密码。

3.不轻信陌生人的电话,不主动透

露个人信息。

4.使用安全正规的软件。

5.约束自己的好奇心。

6.注意细节,小心使用访问联系人

的软件。

本报记者 刘晓群 通讯员 张军锋 制图/韩冰

新闻推荐

中了标不等于“万事大吉”,还有“审计”等着你济南首推标后评估打造“阳光”招投标□文/图 本报记者 谷青

没有了堆积如山的投标文件,开标现场也显得格外“清爽”。政府招投标往往涉及到的工程金额较大,一直是各个企业眼中...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