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得名蠡测

济南时报 2018-10-09 14:13 大字

□张俭

济南北部,沿山东零点高速东行不远,视线右侧有一座平地突起的山峰,近似一个圆锥体,这就是上古历史极其有名的华不注山,简称华山。华山的出名缘于《左传》记载的发生于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鞍之战。当时处于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坐大,蚕食鲸吞,一会儿盟誓,一会儿厮杀,鞍之战就是在济南北马鞍山打响的齐晋之战。

关于华山的描述,古往今来,屡见于书,2600年前的华山什么样,《左传》没有直接描绘,只知道它有很多的荆棘花草和蛇虫;到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上的描述是,“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拨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通典》载,“历城有华不住山,其山直上如笋”;明进士亢思谦说,“仰视孤峰,四无延附,峭拔特起,如碧凝黛染,直侵云表”;清文人任弘远说,“宇内名山说永嘉,游人漫向济南夸,汇波楼上凭栏望,黛扫烟空刺虎牙”。

这些描述给我们的感觉是华山非同凡响,是一座非常尖锐高耸入云的山。而郦道元所谓单椒之椒显然不是指胡椒或花椒,一个花椒粒没有任何气势可言,此椒也不是指明朝才引种的尖辣椒,亦不是指蜀椒,应该是指秦椒。秦椒是成串生长的,拿出其中的一支,有形态上的尖锐感。

唐《通典》说华山“直上如笋”,笋比椒的形态已有所变化了,底部似乎粗壮了一些。由此可知,古时的华山与今天的华山在海拔高度上和周长上(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圆锥体的话)有明显的差异。

上推到1500年前,北魏时期的华山肯定还要高耸一些,再放眼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华山或许接近一把直刺青天的宝剑状。不难推断,华山的高度有一个逐步沉降的过程。

对华不注的解读,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诗经·小雅·常棣》有“常(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句,意思是说“华不注”取名自此,意为此山如花柎(花骨朵)注于水中。

这种解释的前提是,此花是荷花一类的“花骨朵”的形态,山的下平面与“水面”的接触面要小于荷花花苞,如此才有“注”的感觉。

2600年前的华山真的是这样吗?不知道,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但考虑到山东上古史上有大洪水的情况,济南北部一带的十多个小山头,即所谓“齐烟九点”应该是在洪水退却后显露出来的,它很难形成上大下小、立足不稳的“花骨朵”山形,最多形成一个尖在上、底在下的锥形山或钉子形的山。而且鞍之战时,华山周边根本没有湖的意思,不然怎么能容纳齐晋两国至少上千辆战车往来奔驰呢?

华山的基本状貌是“孤峰特拔以刺天”,如果说华山像个“花骨朵”,与史载严重不符。

华山上的石头叫辉长岩,是七千万年前古地质运动中形成的。辉长岩呈灰黑色,在远古燕山运动中,地壳断裂,岩浆侵入,在济南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辉长岩岩株。“齐烟九点”实为辉长岩岩株的瘤状突起部分,而华山是其中的海拔最高者,陡峭突兀,险象环生,所以郦道元才用了“虎牙桀立”这样的词汇,所谓“桀立”,就是凶险的单刀(单椒)直立,令人胆寒。

华山现在的海拔是197米,远古的华山应比现今高得多。

据《历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济南有多次地震发生,明永乐三年(1404),弘治十五年(1502),正德十二年(1517)、十五年(1520),嘉靖三年(1524),万历四十五年(1617),天启二年(1622)二月、三年(1623)、六年(1626),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九年(1829)、十年(1830),光绪十四年(1888)、三十三年(1907),宣统元年(1909)都有地震。可以想象,明清之前,战国秦汉唐宋元时期,济南一带一定也发生过多次地震。

这些地震或多或少都对华山产生了撼动,直接影响到了它的高度,特别是“剑锋”部分,已然有了(平的意思,现在的华山山顶有个大约30平方米的平台。

华山上的“节理”现象比比皆是,被作为地质公园展示,巨大的石块被自然的强力震裂悬在半空或是明证,而那些被完全震开的山石应该早已散落周围了。在《鹊华秋色图》中,自南向北看,华山的左后方有似两山叠加向后塌陷的状貌,或许是山顶的山石多数向那个方向崩塌的结果,华山的高度因此在不断降低,周边在不断加长。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版《华不注历史文化变迁研究》第六章,记述从小生活在华山下郅家庄的曹老先生的回忆,华山原有一块“正大光明”的摩崖石刻,后来随山石坠落。这说明近现代依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那么,2600年前,齐晋鞍之战时华山什么样呢?我推测应该是个海豹顶球的模样。那时华山之顶确实有个“花骨朵”,在北魏之前,春秋之后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被某次强烈的地震震掉了,消失了,所以郦道元等后人只说华山像单椒、像虎牙、像笋,而不知道华山曾经的真实模样。

何以见得?答案就在“华不注”三个字上,“华不”可以解释为“花骨朵”,“华”即“花”,“不”通“柎”,本义是花萼足的意思,而“注”,《说文解字》释为“灌也”,“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它描绘的形态是华山之顶的这个“花骨朵”立足未稳,即将往下流淌(灌)的样子,其动感非常强烈。

“注”的前提是在“直上如笋”的山尖上,结有一颗硕大的辉长岩质地的“花骨朵”,即所谓“瘤状突起”,因为这个“花骨朵”远远看去马上就要顺着“剑锋”滑下来,被命名为“华不注”,古人就是这么严谨传神,其描绘命名的是一座独一无二、举世无双、顶天立地,可树为山东文化坐标的“华不注”山。只不过,“鞍之战”时的这个“花骨朵”是一整块巨石而已。

新闻推荐

我给你怀抱 你给我力量

女报记者赵世彩摄影记者梁大磊挺拔的身姿,帅气的制服,这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女交警形象。脱下制服,换上玫红色的爱心妈...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