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话朝珠
□杨阳 柴懿
说起朝珠,对很多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它是权力、身份、地位乃至荣誉的象征。高贵、奢华、神秘,只能仰望,无法僭越。然而,它又是
那样的庄重、美丽,不仅外形讨喜,而且寓意深邃,时至今日,人们仍心向神往、津津乐道。
清代人着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是我国古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理念的延续,除了基本的御寒遮羞功能,服饰更多地被赋予了礼乐教化功能。正如贾谊在《新书·服疑》中所述,“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而朝珠,是一种清代特有的男女饰物。因其在朝服、吉服、常服等服制中均可以使用,故被记录到以《大清会典》为核心的官方服饰体系之中。大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顺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后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可不要小看这一盘小小的朝珠,它的内涵可是异常丰富。108颗珠子代表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佛头”即4颗大珠,象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角,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意为“一元复始”,长度大约65至70厘米,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度相当。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3串小珠串,一边双串,另一边一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一枚小坠角,称为“记捻”,表示一月三旬,每旬10日,而5天是一候,所以10珠子之间每5个要打一个结。佩戴时垂于胸前,按照“男左女右”的习惯,男性双串的在左边,一串的在右边;女性与之相反。根据《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清会典·礼部四·仪制清吏司》中的记载,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
济南考古馆展示的清代文物中共有三盘朝珠。一盘出土于2001年3月发掘的历下区法院清代砖室墓。墓主人头戴凤冠,颈上挂有朝珠和玉坠。根据棺盖上红漆印着的“皇清诰封淑人先妣贺太淑人之灵柩”可知,墓主是清代中晚期一位贺姓三品官员的母亲,即三品诰命夫人。除朝珠外,还出土有金耳坠、蝙蝠寿纹金簪、雕花金簪、翡翠雕花银簪、天王雕花银簪、青玉坠饰、镶珍珠金帽花、琉璃腰带饰片等。
这盘骨质翡翠杂宝朝珠保存完好、色调搭配相当协调,108颗骨珠饱满圆润,光泽莹润如墨玉,绿色的翡翠分珠、佛头,紫水晶背云,4个色彩各异的坠角和3串白色文石记捻珠为整盘暗色的朝珠提亮,冷暖色相得益彰,无不彰显墓主人的高贵身份。依据文献记载,牙骨朝珠在佩戴时要与夏季朝服相配套,为夏季所用之物。由此可以推断这位诰命夫人是在夏季
去世的。
无独有偶,2002年舜耕山庄清代墓出土了一盘仿蜜蜡翡翠琉璃朝珠。整体为蜜蜡黄色,工艺精致,每隔27颗珠子中夹入1颗仿翡翠绿琉璃分珠加以间隔,色泽温润,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清代达官贵人的朝珠材质多样,既有宝玉石朝珠,也有骨角牙质朝珠,还有料器朝珠。中国使用琉璃饰品历史很早,琉璃耳珰、琉璃珠在战国就已经出现,明清时代普遍使用。当时,山东博山地区仿玉料器精工细制,足以乱真。如此说来,这盘朝珠,有可能就是地地道道的“博山造”。
除上述两盘朝珠外,山师东路清代墓还出土了一盘翡翠朝珠残件。这几枚朝珠配件均为翡翠琢制,珠大粒饱,匀称纯净,色泽莹润,堪称精品。令人费解的是,这座墓葬内随葬品稀少,且大部分为料器,与墓主人二品诰命夫人的尊贵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经济状况已非常衰败,而子孙为表示对其孝敬而坚持采用传统的殡葬方式下葬;抑或是当时琉璃制造业发达,料器随葬品流行。因此,山师东路清代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清末民初葬俗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满族服饰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色彩,朝珠作为清代朝服特有的配饰,随着清朝的建立、发展登上历史舞台,把“珠玉文化”发展到极致,并在清亡之后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今,我们说起朝珠,不免对其金玉琳琅、低调奢华的外形赞叹不已,也对它那份神秘与尊贵心驰神往。
新闻推荐
前几日,一段济南出租车司机辱骂管理人员的视频在网上被广泛议论,涉案出租车司机最终被罚终生不得从事出租汽车...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