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济南日报 2018-09-26 11:41 大字

从30米到339米,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从4.09平方米到4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在提高。刚刚过去的70年里,济南这座城市长高了,也长大了。曾经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曾经的农田也雨后春笋般“长出”了一排排具有现代气息的摩天大厦。

城市的“生长”,记录着时代变迁,刷新着市民的感知,也寄托着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从30米到339米70年城市“长高”300米

如果标志性建筑的“海拔”可以算作城市高度的话,那么70年来,济南这座城市足足“长高”了11倍。

1921年,由苗氏兄弟苗星垣与堂兄苗杏村筹资建造的成丰面粉厂曾辉煌一时,4栋巴洛克风格建筑中制粉楼是当年济南第一高楼,站在千佛山上一眼就能看到,原建筑结构主体5层,局部7层,高达30多米。

1955年,泉城路百货大楼的建成开业轰动全城,这幢大楼虽然也是5层高,但却是解放后济南也是山东省兴建的第一个国营大型综合百货商店,曾是老城区最繁华的百货商场,寄托了老济南人的情思。

到上世纪70年代,共青团路9层高的电报大楼成为济南高楼的代名词和地标性建筑。但很快,便被经七路上21层近百米高的东方大厦所取代,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时尚的建筑设计,在东方大厦旋转餐厅吃饭看景曾是当时最洋气的事儿。

1999年,济南的高楼纪录被再度改写。是年12月,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超高层建筑——索菲特银座大饭店开业,186米的楼高成为泉城新的仰望高度,它不仅是济南的“第一高度”,也号称“江北第一高楼”。但这个纪录只保持了不到7年,便被身高188米的明珠国际商务港取而代之。

2015年10月23日,一个延续至今的城市高度,因为60层(地上)绿地中心的交付使用而被改写,这一天泉城的楼高纪录被刷新为300米,济南高度也正式进入“3”时代。

此后几年里,泉城虽也先后交付使用了不少高楼,但是更高的纪录却始终“无楼问津”。直到今年6月9日,汉峪金谷A5-3#楼项目传出消息,339米高的在建“第一高楼”核心筒结构正式封顶,济南的城市高度有了新的期许。按照计划,这个期许将在明年实现。

从30米到339米,从5层到60层,不断更迭的“第一高”记录着城市筋骨强健的建设轨迹,也让济南从一个“放大了的县城”凤凰涅槃般地走上了“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之路。

从4m 70年住房“长大”近10倍

城市的地标性高楼,不仅是经济基础的表征,也是城市荣耀的载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泉城人的居住水平。

资料显示,解放初期,济南市市区住宅面积共有398.5万平方米,多为平房,其中75%为土坯及碎砖乱石结构,10%为硫渣坯或由木棒支撑起来的破烂棚房,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人均居住面积仅4.09平方米。到1952年,工人新村、二七新村、邮电新村3个居住区的建成解决了部分职工缺房问题,市区住宅面积也随之增至416.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4.11平方米。

此后的20余年里,住宅建设发展始终较为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济南市民用建筑统建试行办法》、《济南市基本建设拆迁房屋暂行办法》审议通过,在济南城建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页:旧城改造和新小区建设大规模开展起来。

从七里山、甸柳、八里洼、燕子山到王官庄、匡山、祝甸,住宅小区的陆续建成不仅实现了人均住宅面积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舒适性。其中,燕子山小区是不得不提的厚重一笔。作为“七五”期间三个全国试点小区之一,该小区推广应用了20多项适于济南地区的建筑科技新成果,省内33家建筑企业参与施工建设,优良品率达到96.3%,创造了全省第一个优良工程群。其建成也探索了一条改造近郊村庄的路子,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步入21世纪,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济南人的住房选择也越来越多,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购房人对于挑选房屋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是面积、价格,就连采光、户型等都成了重要选择因素,泉城楼市发展也越来越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

于百姓而言,“民生”二字彰显着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更散发着浓郁强烈的时代气息。70年来,我们告别了平房低矮破旧、道路坑洼不平、服务设施缺乏的落后历史,实现了从住宅、道路、公园、广场到公共服务设施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济南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从几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为今天享受生活的“奢侈品”,人均住房面积从4.09平方米变为40平方米,经历了数轮洗礼与成长,泉城人住得越来越好了。

从63%到70%城乡融合跑出“加速度”

用脚丈量民情,用情温暖民心。在城市建设的理念上,民生永远是第一视角。曾几何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收音机大喇叭……”是城镇化生活的代名词,而今天的现实已远远超过这个曾经的梦想。

65岁的刘玉民说:“小时候不知道啥是暖气,后来有了土暖气。就是在客厅生个煤火炉,然后接上一根烟囱,通到窗户外面,非常简陋,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有了集中供暖,真是又方便又舒适。”

刘玉民的讲述,只是城乡变化的一个细节。伴随着城乡规划、安居保障、基础配套、村镇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的推进,济南住房城乡建设呈现出了诸多亮点。路宽了、城绿了、景美了、人乐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得到长足发展,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一座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魅力新城悄然崛起。

相比之下,数据更能反映城乡融合带来的生活变化。刚刚过去的5年里,近3万农村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600余个村庄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38万余户村民用上了无害化厕所……

各类公共服务和民生资源向基层、向农村持续延伸的同时,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攀升:2008年63.42%,2009年63.72%,2010年64.47%,2011年65.05%,2012年65.71%,2013年66%,2014年66.41%,2015年67.96%,2016年69.46%,2017年70.53%。

当下,济南正阔步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新东站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效率的推进,以及穿黄隧道和两座跨河大桥的破土动工,拉开了城市“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发展框架;绣源河华侨城、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哈工大机器人等一大批项目的集中开工,也吹响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奋进的“集结号”。

70年里,泉城济南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巨变。巨变的背后,是城市外延和内涵的同步提升,城市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据统计,70年来,济南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3.2平方公里扩大到5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61.9万增长到732.12万,一座奋进的活力之城正在展露姿容。

(文/本报记者 谷青 图/本报记者 陈长礼)

新闻推荐

足协杯半决赛次轮鲁能3比0完胜淘汰一方九进决赛

金敬道进球后,表情“很意外”。昨晚,足协杯半决赛第二回合开赛,主场作战的鲁能凭借下半场的出色发挥,连进3球,两回合...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