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团圆夜却是众人离家时,浓浓相思化作“醇酒”——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济南时报 2018-09-25 14:26 大字

中国传统的中秋,被时代勾勒出或明或暗的影子——

短暂团圆告一段落,离家迁徙开始上演,这是中秋假期最后一天的主题。今年假期有点小特殊,24日是正式的中秋佳节,却也是很多人的“离家日”。月圆之夜,不能与家人共赏,是遗憾也是常态。好在,虽相隔千里万里,只要心在一处,便能天涯共此时。

非正式团圆

“财务自由”始终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工作上班,养家糊口,这意味着必须有人要在假期最后一天返程。这也正是为何每逢假期,都遭遇客流高峰及高速拥堵的根由。

普通人以从众的心理和行为,顺应假日安排主流,遵从社会运行趋势。孩子要上课,企业要运营,一大堆事情,总能把人拽进日常,没人能活得脱俗。

对传统的传承还在继续,但过节的观念一直都在改变。“我们回家日子,就是父母的团圆节。”一句话,秒哭无数假日思乡人。

古人用诗词寄托情感,而普通人用具体的,含蓄的,无声的行为,表达团圆和不舍。

中秋离别日,有无数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和城市发生着:一家人提前将带回家里的最好的一盒月饼分享;推杯换盏享用了重大节日中最丰盛的一顿饭;父母往行囊里努力地装填,儿女则更愿意轻装上阵;父母把芋头、花生、大枣、新(小米等家中丰收物品,塞满车厢和行李;送出家门或者村口,爹娘一脸满足,招手送别;离开后才发现,自己给父母留下的过节费用,被父母又偷偷原封不动地塞在行装……

就是这些最为普通的镜头,让人生出新一轮不舍。这就是家,让人终身恋巢的原因。

异乡孤独客

很多打工者,漂一族,自称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时节,思乡日浓。

多数受访者用“想家”来表达思乡,话语直白却深情。一切物化或抽象的符号都能成为想家的由头。有的,仅是一种只有自己说得上来的细微味道。

今年38岁的木工雷刚,常年在济南的一家装修公司打工。每到中秋时节,家中甜高粱秸秆的味道勾起味蕾。这种作物可随时砍下来吃,有甘蔗一样的甜,还带着一股“青”味。

何为“青”味?雷刚描述:“有点类似于青草的甜,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雷刚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他通常乘坐火车往返济南,过去的几年中,仅在春节和麦收时返乡,一年至多两次。

每年中秋节这天停工休息,雷刚和几个工友既不能回家,在这座城市又没有其他去处,买上几样熟食,弄一顿饭菜,开一瓶酒,侃侃大山。到了晚上,他会用手机跟妻儿视频聊天。

对漂一族来说,回家的纠结几乎每个假期都在。日常中,总感觉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当初说走就走,现在无法说回就回。

大专毕业后留在济南的刘晨说,投奔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梦想。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在前年贷款买一套期房,算在济南将有真正的栖息之所。今年中秋,他带回新公司发放的许多福利,告诉父母自己混得不错。

人间小别离

因为要面对假日催婚、父母唠叨等问题,许多年轻人将回家这个仪式忽略或简化,但对于亲情的牵挂又让他们义无反顾。

张齐的这个假期过得很是匆忙。只有3天假期,他却不得不赶回去,又赶回来:节前的一场秋雨,意外导致爷爷摔伤。假期两天时间,全部用来陪爷爷。张齐给爷爷新买了个戏匣子,陪老人解闷。

爷爷守着儿孙,同张齐聊今年结婚的问题,老人很想尽早看到唯一的孙子成家立业。张齐挂念着老人的身体,再三嘱托照顾好爷爷后,匆匆踏上返程之路。

“最折(人的不是离别,而是那些最感人的美好回忆。”这是餐饮店女老板金晶在中秋节一早发的一条微信状态。每个人在离开家时,都有一些伤感。节日里,快乐和伤感总是交织在一起,让人五味杂陈。

金融从业人士周爱宝感悟:今年这个中秋节周一过,周二上班,远方的游子来不及与家人赏月就要赶回去,真是很辛苦。他甚至翻出去年的一篇文章《十五的月光》,回忆10月4日的那个中秋节的美好——并在国庆节假期一起度过的中秋,确实让团聚时间更长,脚步也更从容。

徐宁的父母和弟弟一起住在滨州。他们打算,中秋节这天,在滨州吃过晚饭后,再驱车赶回济南。但父母反对道,“晚上开车不安全。”尽管两地相隔不远,但今年也仅见了两次。她盼望连通两地的城际铁路赶紧修好,亲人团聚再也不用匆匆忙忙。

月有阴晴圆缺。美满总是短暂,人间团圆如此。咫尺天涯,抬头见月,并不难。在一轮轮的思念里,期待下一次团圆。(记者盖幸福)

新闻推荐

“全年最重要的比赛之一”鲁能究竟该怎么踢?

本赛季鲁能第4次对阵大连,塔尔德利能否再度建功?记者谢永亮摄(资料照片)时间:9月25日18:30对阵:鲁能VS大连(足协杯半决赛次回...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