撋花生·撋地瓜

齐鲁晚报 2018-09-14 02:16 大字
曲征

“撋花生、撋地瓜”中的“撋”是复收的意思,即在已经收获过的土地里,再次刨挖、翻捡,将遗漏在地里的花生、地瓜挖出来,收起来,实现真正的“颗粒归仓”。

“撋”这个字,“百度百科”里读作“ruán”,故乡人读作“luan”,有些地方也写作“栾花生”“拦花生”或者“揽花生”。笔者之所以用“撋”这个字,是请教了长清方言研究专家王文起先生。

撋花生、撋地瓜是许多人脑海中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撋花生、撋地瓜更是农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劳作项目。

那时候人口多、口粮少,人吃饭都是个问题,更别提栏里还有一头仰着脸嗷嗷讨食的猪。为了增加口粮,人们常常拿上镢头、二齿钩,悄悄地来到已经收获过的花生地、地瓜地里撋花生、撋地瓜。花生水大,好吃,还能换花生油,而地瓜,除了人直接食用,还能用来喂猪。

之所以撋花生、撋地瓜要“悄悄”地进行,是因为那时候所有财产都属于生产队,在不允许的情况下,撋花生、撋地瓜都是有风险的,一旦被看坡的逮住,后果很严重。后来,考虑到花生、地瓜倘若不被人们撋出来,最后结果也是烂在地里,所以生产队常常会在刨完一片坡、一挂岭之后,队长就宣布“放坡”,任由人们在收获完的土地上,拼命刨挖、翻捡,此时收获的东西统统归个人所有。

队长“放坡”命令一下,男女老少齐上阵,镢头、二齿钩漫空飞舞,一片噼里啪啦刨挖的声音,可谓争先恐后,互不相让。“放坡”的这一天,队长通常不安排人员外出干活,害怕这些人因外出耽误了撋花生、撋地瓜而落埋怨。估计到队里要“放坡”,个别家长便不让孩子上学了,让他们也加入复收的队伍中。毕竟,这种立竿见影地增加家庭收入的机会很少。

一些人平时在生产队里干活有气无力,但是撋起花生、地瓜来,劲头十足。还有一些平时不上坡、总是称病在家的成年人也加入撋花生、撋地瓜的行列之中。也有个别人耍小聪明,在给生产队干活儿的时候,就提前将花生或者地瓜埋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等队长一声“放坡”发出,便直接向那个地方奔去。当然队长也知道大家日子不好过,所以即便发现了“猫腻”,也常常睁只眼闭只眼。因为“放坡”意味着谁都可以靠辛劳获取,所以,其他生产队的人也常常来凑热闹,混进来分一杯羹,本生产队的人看到之后就很不自在,感觉自己的东西好像被别人偷走了。所以,后来有的生产队就将宣布“放坡”的时间,定在早晨或者傍晚,避免走漏风声。

不管是撋花生还是撋地瓜,都是辛苦活儿,往往挥动镢头好长时间,却见不到一个果实,心中不免沮丧。通常情况,一天能撋到一斤花生或者撋到四五斤地瓜就不错了。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撋花生地瓜,当然收获更加寥寥,为了不被家长训斥,个别孩子就动起歪点子,到尚未收获的地里去偷,不过这要冒很大风险,一旦被捉住,就会被送到大队部,需要家长出面领人。也有的孩子已经撋出了经验:一旦撋不到果实,就去掏挖老鼠洞,因为老鼠洞里有大量花生。只要成功掏挖一个老鼠洞,就会收获满满。

改革开放之后,包产到户,粮食产量大增,到地里撋花生、撋地瓜的复收行为逐渐减少,除了无承包地的非农业人口为了吃个新鲜,到地里捡漏之外,已经很少见到有农人到地里去撋了。尤其是现在,庄稼逐渐被经济果树代替,人们早已脱离吃不饱、吃不好的年月,所以再也见不到去坡地里撋花生、撋地瓜的情景了,许多孩子也早已不知道“撋花生、撋地瓜”为何物了。

(作者为济南市长清第五初级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这些“非遗”,您可以带走可以吃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昨在济南开幕

现场绘制潍坊风筝。王鑫摄13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八大主题展区、五大活动板...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