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说蒙元——济南考古馆中的元代瓷器精品
□刘丽丽 邢琪
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且连年混战,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钧窑和龙泉窑,在瓷器器形上新创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的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确得到很大的发展。如今,一说到元代瓷器,大家想到的就是元青花。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件济南考古馆中展出的元代瓷器精品。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墨书八思巴文瓷碗2003年出土于县西巷遗址。外施青釉,呈梅子青色,器底及圈足内无釉,露胎处呈朱红色。造型、胎、釉、圈足等特征均符合元代浙江龙泉窑烧制瓷碗的特征。内、外壁刻细弦纹和刻划花纹,内底正中划刻有单枝牡丹纹。圈足内中心有墨书,左右排列,排列整齐,书写规范,为元代创制的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济南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中,圈足内有墨书文字的并不少见,但均为汉字,如“刘”“王”“梁”等,八思巴文是第一次发现。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所创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该文字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其书写方向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当时官方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以扩大其使用范围,但因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因此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拼写一切语言”,但民间还是用汉字为主,八思巴文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该瓷碗所书八思巴文,左侧的翻译为汉字“宋”,右侧的目前未能释读,我们推测可能是徽记、花押或者年号,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指正。
孔雀蓝釉梅瓶 2009年出土于历城区化纤
厂路元代墓葬。通体施孔雀蓝釉,器身修长挺
拔,造型秀美,曲线灵动,各部位比例更趋协
调,给人亭亭玉立之感。“孔雀蓝釉”属于西亚
地区的传统釉色,由透明玻璃釉发展而来。其
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中被带到中国,它
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其色调犹如湛蓝的天空,又如蓝宝石般靓丽悦目,受到人们的喜爱,陆续在民窑中制作。该梅瓶可谓当时民窑生产的上乘之作。因为,烧制浑然一体的单色釉瓷器并不容易,既要求配料准确,又要严格控制窑温。此梅瓶虽为单色釉,但让人感觉并不单调,说明当时的陶瓷工匠已经掌握了该种釉料的性能及烧制单色釉瓷器的复杂技术。梅瓶是中国古瓷中造型最为高雅的瓷器品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称之为“经瓶”,是作为盛酒的用具。此件梅瓶上大下窄,为保持瓶体的稳定,制作者在成形时,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底径加宽、圈足加高,使其不易倾倒,推测是当时用来盛酒的生活实用器,原来还有钟形瓶盖(中有管柱形子口,倒过来当酒杯用)。虽是酒器,但梅瓶瓶体修长优美,有“窈窕淑女”之美姿,不失为一件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逐渐由日用瓷发展成为了陈设观赏瓷。元代是孔雀蓝釉制作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太大的规模,出土器物品种非常少,梅瓶在济南地区元代墓中比较少见,而孔雀蓝釉梅瓶更为少见。能随葬蓝釉梅瓶,表明墓主人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其等级地位的标志。
青白釉香炉 2005年出土于郎茂山元代家族墓。敞口,直颈、鼓腹、平底,两长方形耳位于颈部两侧,底部三足呈圆台形,足底较平。青白釉,色泽鲜亮,属于景德镇窑系的器物。元代是景德镇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是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朝廷重视,在此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三是出口量增大,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这里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青白釉也称影青釉,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是北宋时期景德镇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晶莹,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闽、浙、粤、皖、湘、鄂、川等地,相继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
这些瓷器都是日常生活用器,分属不同的窑系,产地也各不相同,对于研究元代济南地区的经济、贸易、匠籍制度、民族关系、民俗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9月5日,济南市-湘西州劳务扶贫协作暨凤凰县就业扶贫车间揭牌仪式举行,现场为7家就业扶贫车间授牌。据悉,截至目前,济南市...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