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九专题“商量”聚焦地名文化保护让崛起的新城留住历史的痕迹
地名,是一代代人终生难忘的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开发建设过程中新生地命名却出现了起“洋”名、起外地名的现象。那么,如何做好新生地名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新区的地名命名工作?如何把地名文化和名人名士文化相结合,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9月4日,市政协围绕“地名文化保护”,以“守望地名里的乡愁”为主题,开展第九专题“商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现场调研,并进行交流座谈。
在济南市区偏东北41公里处,有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叫四风闸,相传建村于宋代。可能多数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村子,但是提起一位出生于这里的历史名人,可谓家喻户晓,那就是民族英雄、豪放派词人——“一代词宗”辛弃疾。本次现场商量的第一站也选在了这里。在村中的辛弃疾故居,调研组一行了解了历城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以及辛弃疾人生历程。在辛弃疾纪念祠中,望着一尊尊塑像,调研组一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在“稼轩故里”石刻前,调研组与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地名保护开展现场商量。
村中84岁的退休教师任志明已经痴迷辛学50余年,到处搜集关于辛弃疾的故事,村里人都叫他“辛痴”。对于四风闸村,对于辛弃疾的故事,他最有发言权。“辛弃疾可以说是四风闸村的象征,故居旁边的稼轩路,就很好地体现了当地的名人文化。”任志明认为,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地名、路名,应当加以保护和沿用。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新东站片区,听取了新东站片区建设情况的讲解,并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就城市新区命名工作进行交流。历城区鲍山街道梁四村的李心贞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他说:“新东站腹地的千年古村梁王庄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都可以作为命名的选取对象,这样做顺民心、接地气。”
历城区政协委员韩作云建议,新东站片区道路、交通站点等的命名,可以结合济南的泉水文化,以泉名命名,周围安置区的命名则可以选取拆迁之前的村名,从而保留村民的记忆。
“如果一座城市,在开发建设中不重视传统文化,随意任性地命名,甚至‘崇洋媚外\’,即使是打开了时代的窗,又怎么能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又怎么能去延续城市的魂?”历城区董家街道办事处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徐宗亮说,“命名时应严格遵守《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取名乱象,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针对座谈会上大家提出的建议,历城区民政局负责地名工作的王兰表示,下一步将会积极采纳,优化新东站片区命名方案,让崛起的新城留住历史的痕迹,让广大市民记住回家的路。(本报记者 高明)
新闻推荐
“彧”“甡”难认,一个班三人叫“欣怡” 有的新生名字太生僻,老师查完字典才敢点名
“子轩和梓轩打架了,撞伤了紫萱和子萱,可欣、可鑫和可馨跑过去劝架,撞到若曦、若溪和若熙……”近日,一则学生名字的段子...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