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图书馆,多了一本《媒体评说》百人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昔日学生坐高铁前来悼念

济南时报 2018-09-03 14:11 大字

2日,好友、同事、学生等送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珂。 记者王锋 摄

“报人教授道艺兼长堪称学苑独步,诚朴仁厚师表崇高可臻高山仰止。”2日下午,济南市殡仪馆告别厅,百名师生专程来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珂最后一眼,大厅两侧悬挂的挽帐,正是逝者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幅挽帐的作者,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玉申所拟。陈玉申早年在山师大文学院新闻专业任教,曾与王建珂多年共事,教学相长,视王建珂为他最敬重的前辈。

当天,王建珂生前的老同事、老教授,他所教过的新闻系学生,纷纷自发前来悼念。大家鞠躬、献花、泣不成声,久久不愿离开。去年年底,王建珂的学术专著《媒体评说》出版;8月31日,82岁的他带着他心爱的新闻事业走了。天堂里,从此多了一本《媒体评说》。用一颗清纯的心客观记录

“当年,恩师回忆起在新疆工作的日子,教诲我们: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人,做事当坚,做人要韧,坚持会改变自己,也会改变社会。”51岁的姜怀臣是山师大文学院新闻专业1986级学生,他所在的班是王建珂教的首届专科新闻班,“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其间与恩师多有交集,无论在新闻工作岗位,还是在异地创业,恩师的谆谆教诲、人格魅力,一直在影响激励着我。”

得知王建珂老师去世的消息,文学院新闻专业1993级学生李伟,找出了23年前的毕业留言本,翻看到“业精于勤”四个字时,泪水涟涟,这是1995年6月,王建珂、薛启霞老师给他写的毕业赠言。

李伟所在班是最后一届新闻专科班。同学们第一次上课见到瘦瘦高高的王建珂老师,担心他羸弱的身躯难以扛得住繁重的教学任务,就偷偷塞个小纸条,让他注意休息,但每次都石沉大海,他依然如故,似拼命三郎。“他的课内容丰富,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有的是他的亲身经历,有的是他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

给李伟印象最深的是,实习期间,王建珂、薛启霞老师对同学的帮助。“两人帮我们联系好实习单位后,还是放心不下,经常到实习单位走走,帮我们看怎么定选题,怎么做好访前准备,怎么采访,怎么写作。3个月的实习结束,两人心放下了,却病倒了。”李伟回忆说,老师时常告诉他们,做记者最珍贵的是要保持清纯和朴素,要用一颗清纯的心客观记录,不轻易夹杂感情色彩,思想要朴素,作风要朴素,文笔要朴素,做人要朴素,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会朴素,才会接地气,有灵气。

一个个学生都装在他心里

“情况太突然,老师走得太快了。”文学院1994级学生丁利厚,从北京坐高铁专程赶到济南参加告别仪式,他所在班级是山师大首届新闻本科班。今年7月,他们班举行毕业20年聚会,7月21日,他和同学刚去看望了王老师,没想到那次看望成为永别。

7月21日,很多同学想去看王老师,但担心他见到太多学生,免不了激动和劳累,丁利厚和班里年龄最小的王彪代表同学们去看他。“王老师的精神状态比我们想象中好很多,脸上泛着光泽,思维敏捷,谈吐自如。他拄着拐杖小碎步挪,也不让我们扶。一落座,他就像课堂上点名似的,挨个说起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及所在的单位。”

王建珂老师对同学们的牵挂和感情,都在他深情的眼神里。一个个学生,他如数家珍,学生的信息都装在心里,幸福写在脸上。“我们现场和同学们手机视频,王老师能认出很多同学。我们仿佛又回到20年前的课堂。我们自拍的合影,王老师让马上发到他邮箱……”

丁利厚和同学们走到王建珂遗体前,鞠躬告别:一生热爱新闻事业的王老师走了,带着同学们深深的思念。

错发的邮件知道“老师的忙”

“王老师高高瘦瘦,薛老师小鸟依人,两人是我的新闻启蒙老师,更像是我的亲人。”文学院1996级学生崔莹毕业后定居英国,回济南时,她常约同学、师妹去看望王建珂、薛启霞老师。

王建珂退休多年,依然笔耕不辍,他在忙什么?让崔莹知道答案的是一封错发给她的邮件:2017年5月22日—28日评报意见,整整6271字,15页!随便摘录其中的内容:“‘剁手党\’虽然去年被《咬文嚼字》评为10大流行语,但是恐怕还是有不少读者看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头版版面处理得不错,总标题《聚人才》特别醒目”。

“这么多字都是他在电脑前一个个敲出来的,我马上想到的是他那间并不大、冬天里也并非特别暖和的书房,那张旧写字台、旧椅子,在这么简单、清苦的条件里继续工作,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深爱。”崔莹告诉记者,很多人在一起时,王老师的话并不多,时常觉得他很严肃,是那类喜欢冷眼旁观的高冷男;而薛老师热情、和蔼,她的温度快要将人融化。王建珂、薛启霞老师共用一个名为“wjk1936”的电子邮箱,不必看署名,从文风就可以轻易分辨出哪封邮件是谁所写。“我认识的众多人里,也再没有哪对夫妇共用一个邮件。他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不分你我,他们又有着彼此完全不同的个性。”

“王老师走了,我们非常难过,但他度过了自己喜欢的一生:有深爱的新闻事业、有深爱的女人相伴。他是幸福的、幸运的。”崔莹说。

告别会上,王建珂的夫人薛启霞没有到场,她送的挽联让人顿时泪目:“小珂,你走好;等我,霞子!”

最后一篇论文还在探讨“报纸把关”

在治学和思考方面,王建珂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

“王老师退休笔耕不辍地写着我们爱读的新闻论文,他的专栏稿件《总编辑:报纸的总把关人》8月28日才刚刚发表,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以后我们上哪儿去读这样的媒体评说?”在文学院1995级学生梁利杰眼里,王建珂为人谦和,神气内敛,喜欢新闻理论研究。

《青年记者》副主编赵金曾在王建珂病危时去医院看望,当时他的意识已经不太清晰。王建珂2011年底就开始在《青年记者》期刊开设新闻专栏,几乎每期都有文章,7月他曾请假一个月,最后一篇文章就发表在8月下的那期……

这些年,传统媒体确实下滑严重,对传统媒体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这位和报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报人”,有自己的思考。2018年4月30日,他在媒体杂志上刊发题为《新媒体为何代替不了传统媒体》的文章,其中提到“解决传统媒体遇到的困难,不是用新媒体代替;实现媒体融合,才是可行的路子。媒体融合,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那种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像水与火的关系、不可能融合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王建珂遗体告别大厅的门口,两侧悬挂着另一幅挽帐,作者是王建珂多年来一直关心成长的一位学生,44字长联高度凝练了这位好老师的一生:“赤子援疆笔写三十春秋办报纸做新闻天山长河永志,丹心入鲁布道廿九寒暑亦师友如父兄桃李秋风同悲!”

王建珂带着他心爱的新闻事业走了,但愿天堂里也有新闻路。 (记者殷玉国)

新闻推荐

历下“政银合作”实现企业登记“一窗办成”

本报讯(记者黄佳杰通讯员杨振环李习)近日,历下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历下支行签订工商注册登...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