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药——揭秘全球最畅销化疗药物的国产化之路
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整理一种药品的部分送审资料 本报记者摄范传文在实验室
唐朝诗人贾岛有诗云“十年(一剑”,对于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副院长范传文来说,是“十年一药”。
昂贵的进口药让不少癌症患者家庭陷入贫困。当疗效相同的国产药上市,而价格只是进口药的1/3,对患者来说自然是雪中送炭。培美曲塞是目前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化疗药物,2004年原研药在发达国家首次上市。2003年范传文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研发,产品2006年在国内上市,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不仅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位,而且在欧美等国陆续获批,未来有更大发展空间。
国家大奖不是首仿,笑到最后
1994年硕士毕业,范传文来到齐鲁制药六车间。生产作业之余,他总是挤出时间做实验,想方设法提升产品工艺。2003年,范传文成了齐鲁制药研发部(现为药物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专门研发新药。通过全球最新文献,他敏锐地捕捉到培美曲塞,当时这种药在国外也没上市,但有研究文献表明,其不仅可以用于恶性、罕见性疾病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也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这两种病症临床都急需培美曲塞,尤其是后者,拥有非常广泛的适用人群。
由于原研公司开发的培美曲塞已经申请了制备方法专利保护,范传文带领的项目组必须发明一条全新的合成工艺路线,以全新中间体合成培美曲塞,突破国外专利的封锁。经过3年多的努力,2006年5月,齐鲁制药拿到了国家批文,遗憾的是此时国内首仿已经上市,他们只能是“二仿”。
齐鲁制药研发的培美曲塞商品名为“赛珍”,虽然并非首仿,却在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殊荣,为啥?面对记者的疑惑,范传文笑了:“2006年的上市仅仅是接力赛的第一棒,后面的研发更加漫长,可以说,我们笑到了最后。”
原来,不管是原研药,还是首仿、二仿,2006年前后上市的培美曲塞仅获批用于胸膜间皮瘤的治疗,这一病症为罕见病,不需要做临床,所以上市比较快。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线治疗肺癌药物的研发,这项研究与国外同步,齐鲁制药仅临床研究试验就用了5年时间。同时,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业化程度,范传文团队继续攻关,发明了另一条更具有产业化价值的工艺路线。结果表明,同原有一线化疗方案相比,齐鲁制药研发的赛珍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更好的特点,新适应症于2011年获批,于国内首家上市,获准用于一线非小细胞肺癌。
研发仍未止步。2013年,赛珍获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二线、维持治疗;2015年,新工艺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近几年,赛珍国内市场份额一直领先,同时拉开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目前已拿到英国、西班牙、挪威、瑞士、丹麦、瑞典、美国等的批文,即将出口海外市场。
审批幕后“没事找事”,数据说话
在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采访时,恰逢工作人员在整理一种新药的送审材料,桌子上堆了五六摞,每一摞有半人高,工作人员称,“这只是一部分材料”。
而且,在新药研发的每个关键性节点都要报送研究资料。范传文介绍,药学研究资料主件一般三四百页,其中的数据来源、方法验证等用附件资料提供,一般30-40个附件资料,每个附件资料从几十页到几百页不等,临床研究资料的附件更多。主件中的每一个数据,往往再辅以三四百页的资料,以详细说明数据得出的过程。
对于药物研发人员来说,加班加点做试验是必须的。范传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为了做出一种杂质,曾经三天三夜盯着每一步反应。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每种新药研发都要做出四五十种杂质,再用科学方法分别验证药品中没有这些杂质,或能够得到控制。细致、严谨的程度,在外行人看来是“没事找事”。
虽说“一药十年”,但研究员可不是十年只做这一种药。以范传文带领的化学研究所为例,70名研究员,目前在研的新药有七八十种,这些药处于不同的研究阶段,而每个阶段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不同。
新药唯快关键节点,争分夺秒
言谈中范传文始终带着谦和的笑容,从未主动提及艰辛,但外行人深入了解后也不免感慨,每一种新药的研发都是跌宕起伏、苦乐交织的大片。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药物研发人员深谙其道。对于临床急需的新药,往往多家机构同时研发,甚至在同一天拿到批准文件。这样的场景,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经历过多次。
卡培他滨片也是国外原研的一种具有靶向作用的化疗药物,是结直肠癌、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中国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进口药价格昂贵,齐鲁制药2008年即立项研制质优价廉的国产药品。从立项到拿临床批件,进行临床研究,再到申报生产、批准生产、拿批号、上市,前后用了6年时间。
2013年12月17日下午5点多,张明会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拿到了卡培他滨片的正式生产批件,意味着齐鲁制药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生产这一国际一线抗癌药物的企业。他来不及和同事庆贺,赶回北京办事处将批件传回济南。在济南翘首等待的市场人员,连夜印刷宣传资料和招标文件,生产人员马上印刷包装材料,组织产品生产。几天后,国内首批卡培他滨片被运往各地的临床医院。
“虽然同一天获得批准,但齐鲁制药卡培他滨片的上市时间比另一家企业提前了40小时。”张明会说,这个药凝聚了数千名员工6年的心血,一秒钟都不能耽误。
●记者手记
一粒药蕴含的家国情怀
张明会、范传文都是齐鲁制药药物研究院的“老人”,每当他们研发的新药投入市场,产生的社会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谈及此,他们只是平和地一笑:“每个人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只不过恰好我们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本地制造企业开始关注、学习齐鲁制药,几十年前不过是一家亏损的兽药小厂,如今何以成为民族药企崛起的典型代表?或许,从其倡导的企业文化可见一斑:“有国有厂才有我们幸福的家。”这样的家国情怀,还有更为具体的诠释:“当我们自己生病时,我们愿意首选齐鲁制药的药品;当我们的家人生病时,我们可以放心地选用齐鲁制药的药品;当我们的朋友生病时,我们可以自豪地推荐齐鲁制药的药品。”
这样的企业文化,让齐鲁制药的每个员工意识到,“造最好的药”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可以惠及患者,可以壮大企业,可以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而药品研发由“全国新”迈向“全球新”,改变一些病患无药可医的现状,则是造福全人类。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当员工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甚至全人类幸福同频共振,正是一家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记者王颖军)
新闻推荐
本报8月28日讯(记者沙文婧)围绕打造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济南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开展村党组织评星定级...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