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的济南文坛
□李强
济南是举世闻名的泉城。70多年前,出现在北平(今北京)城杂志上的文章却称济南为“水城”——只是此段掌故鲜见有披露。
《长江》月刊,1948年3月3期,总第9期,16开。发行人孙良,通讯处设于北平(京)东华门万庆馆胡同甲三号,除北平之外另有天津和济南经四路纬三路的中国文化服务社为其分销处。该期主要内容刊有:社评《两个可警惕的问题》(原人)、漫画《漫说要命的学费问题》(贺传璞)、短篇创作《玲小姐的人生观》(玲瑜)、短篇小说《戒指的故事》(姜树华)及通讯《济南文坛与海鸥文艺社》(远大寄)等。
自然最吸引笔者的还是《济南文坛与海鸥文艺社》。其开头曰:“正如沙漠中缺乏着水草田,济南——这水城也缺乏着文艺的奇葩。但是,不能漠视的,也正有着许多的青年为文艺而努力着,在这荒芜的济南文艺园地上流着汗,努力地耕种着……许多爱好文艺的青年,在一起切磋研讨,以求达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目的,海鸥社就是这么一个崛起在济南文苑的生力军……在这里一共有三个大报,山东新报、大华日报、正报,其文艺副刊都少,新报的文艺副刊叫‘海岱\’,从前每星期出刊三次,现在却只有一次了。大华的文艺副刊也只有一次,在从前是综合性的,还出得多点。正报的副刊是综合性的;专刊可不少,说到文艺上那真是太贫乏了。别的小报上的副刊几乎全是剪子活,只有中报上‘星火\’副刊是重文艺的,并且还很好,别的可就没有了。”
文中提到的《山东新报》,前身是1938年6月创刊于国民党游击区东阿的《山东公报》。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进驻济南,《山东公报》随之迁济南出版,1947年1月1日改名《山东新报》,成为王耀武的省政府机关报。该报文化版曾辟有“文学周刊”专栏,由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徐中玉教授主编,臧克家、王统照、臧云远、田仲济等都曾在这个专栏上发表过作品。该报1948年9月停刊。《大华日报》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机关报,原为在泰安出版的《国民新闻》、《民国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大华日报》,曾辟有“黄河”副刊,1948年9月停刊。《正报》1940年创刊于济南,1948年终刊,系国民党军统所办报纸。
该文接着写道:“海鸥社活动在文艺团地里,是有历史、有成绩的了。就其中人们的努力已是使人们惊喜,不惜自我的劳累,约稿、画样,才创出了今日光荣,虽然海鸥社还没有正式组织起来,但是却深印在水城里每一位从事文化事业人们的脑海里。”作者特别指出“社里的姜旅君是人人熟稔的一位作家,丁宁君是以写小说名闻水城的,还有二位诗人,一位是姚秉鑑以善写长诗出名,其作品常散见外埠各杂志上,那一位宋谛君,以写抒情诗见长。还有流炭君以文名素播,且身兼教职。由于列位的努力,海鸥社终于在荒芜的水城文艺园地内灌溉出美的玫瑰来。”文末称:“最近据说海鸥社将合并‘大地诗社\’和‘星火社\’共同在这荒芜的水城努力地开垦……”
但目前笔者感到困惑的是,除在《山东省志·报业志》查阅到上述几种报纸的资料外,翻检《山东省志·文化志》等均未查阅到“济南海鸥社”的片言只语。上述记忆是否准确,笔者现在也不十分断定。依笔者推测《长江》月刊当与70多年前的“水城”——济南(济南今以“泉城”闻名于世)有较紧密的关系。何以见得?该期即刊载署名“水城流炎”的散文《绵羊》,而在紧随其后的该刊4月份“革新号”上又刊载署名“栏”的《济南两大财阀竞选斗法》一文及署名“流炎”的《吃馆子》,皆揭露了当年发生在济南的俩大佬马伯声与苗海南为竞选当国大代表纷纷拉票、贿赂选民,包下多家饭店、餐馆请选民吃馆子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丑闻,文末署“1948年元月9日脱稿于水城”。它还刊有“通讯”《寄自济南的两封信》等。而翻检《济南地区中文联合目录》(山东省图书馆1958年3月编辑出版)得知,该馆收藏有《长江》,1947年第2期,1948年9—14期。
新闻推荐
开车发微信、吸烟?查的就是你!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今起一旦被查罚50元、记2分
时报6月30日讯(记者靳倩)6月以来,济南交警围绕济南市路口文明交通“六让规则”,重点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1.9万起,查处路...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