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铁路职工的故事
编者按 2018年已临近年中,进入半年总结阶段。那些奋战在交通一线的背影,最容易被人忆起,因为他们一直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技术攻坚克难,用创新屡创佳绩。今天,让我们继续聆听他们的故事。
冯高林﹃克障两万﹄
夜已深,一名中年男子还在挑灯夜读,正在翻看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他就是冯高林,小学文化,济南车辆段一名普通客车检车员,通过刻苦钻研,现已成为累计排除两万余件故障隐患、保持车辆零失误运行的“技术大拿”。
2003年,36岁的冯高林从部队转业到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车辆段,在济南库检车间从事检车工作。他白天在单位熟悉车辆配件,晚上把专业书籍带回家,让上初中的女儿念给他听。就这样,“女儿教,爸爸学”,入职一年内,冯高林自学了20多本专业书籍,歪歪扭扭地写下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冯高林的工作环境是1.2米深的地沟,夏季闷热,冬天寒冷,他不仅要在里面认真检查车辆配件、检修故障,还要背负15公斤沉的工具包穿梭于客整场之间,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常年坚持“多看、多学、多问、多练”,动作十年如一日的标准到位。
在济南车辆段党委支持下,他组建了以“冯高林”命名的“检车示范队”,成立了“党内品牌工作室”,作为新入路职工的启蒙教育和客车检车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冯高林与其他有一定业务功底的党员骨干组成“标准化作业检车示范队”,专攻客车故障中的疑难杂症。他根据标准特色做法,编写了“冯高林图示化作业指导书”。
截至目前,他检修过的客车已达11.2万余辆,处理2万余件故障隐患,始终保持着“零失误”运行的成绩。他本人先后获得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张
山娶﹃妻﹄南站
早上6点,张山已到达济南火车南站值班室,开始调度班组的装卸车情况,交接班后,再紧急赶往9条装卸车专用线进行安检……晚9点,他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不到5分钟,单位宿舍里就传来他的鼾声。这是张山一年四季的工作状态,在不知不觉中,他已与南站相伴10年。
2008年,张山来到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车务段济南南站工作,那一年他35岁。他现任货运营业部副主任,主要负责中亚、中欧班列及军用品装卸车监督检查。
回顾往昔,中亚班列开行让他难以忘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火车南站组织开行了中欧、中亚国际班列。那时,他深知要想将货物迎进来,自己首先要走出去。他走访周边企业,多次被拒,多次再试。今年4月,火车南站首次开通中亚班列,第一批运输货物为洛阳一家纺织机械企业的出口设备。这笔订单是他前期多次去拜访,多次为货主答疑解惑,合理制定集装箱装箱标准,最终感动客户而争取来的,自此,济南多出一条直通中亚的铁路运输线路。
为让客户安心,确保中欧、中亚班列安全有序开行,无论身体是否舒服,每次验箱、装车他都坚持在现场盯控。夏天验箱时,集装箱内温度超过65摄氏度,他坚持进入每个箱内检查,指导加固作业,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早已汗湿衣襟。自2017年以来,济南火车南站已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24列、657车,运输收入700多万元,开行所有列班都安全运达目的地。董丙龙变废为宝
火车头上有一个价值2万元的电路设备叫限鸣控制器,它控制着火车喇叭,一旦发生故障,只能整体更换。
机车电工董丙龙却能将它修好,“变废为宝”。
2014年,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的董丙龙来到济南机务段济南检修车间,成为一名机车电工,到班组不久,他发现角落里放着4个落满灰尘的电力机车限鸣控制器,得知它们发生故障只能报废时非常心疼。因为该设备生产厂家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只提供使用说明书,没有电路原理图,没有专业检测设备,发生故障只能整体更换。于是,董丙龙决心解决难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攻关。
他先根据电力机车电路图,对限鸣控制器电路原理逆向推理,用两个多月绘制出限鸣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然后,他又通过对数百个电子元件的测量和反复对比,查找故障位置,最终确定故障点集中在一个三极管上。这个三极管具有电子开关功能,因频繁开闭,自身抗负荷能力弱,容易损坏。找准症结,他从材料科领来新三极管更换后,限鸣控制器立刻恢复正常,而这个三极管的成本只有2元。
为让班组成员都能掌握维修技巧,熟练判断故障项点,董丙龙利用机车废旧零件制作出一条“限鸣控制器便携检测联接线”,凭借它,每名职工都能方便、快捷地检测出设备故障。
近期,他又对易出现故障的CKT-11型机车通讯装置进行了课题攻关,修复了7台CKT-11型机车通讯装置,为企业节约成本2万余元,荣获济南机务段“创效能手”称号。 (本报记者 匡名梅)
新闻推荐
市总河长“1号令”发布开展“秀美河湖”行动,全力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宜游”目标
本报6月28日讯(记者李小梦)在今天召开的全市河长制湖长制推进会议上,济南市下发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总河长...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