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网红”济南背后的文化新业态
□记者王世翔报道夏日大明湖。□本报记者晁明春
本报通讯员张新志厉晓伟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轮廓,我闭眼是大明湖和护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喷涌着……”
今年五一前后,伴随着一首《济南济南》的民谣,济南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走红了,超过两万抖音用户用短视频记录下不同版本的“印象济南”,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泉城“打卡”,济南的美景、美食“刷爆”朋友圈。
华灯初上,绚丽多彩。“一湖一环”景观照明项目让泉城更美了,“以泉为形、以泉为景、以泉为魂”的明湖秀引爆夜经济。
不经意间,济南成了“网红”城市。看似偶然的背后,是济南市围绕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培植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反映出济南文化多元化发展,包括连音社在内的各种文化业态蓬勃发展。
规模与效益并举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济南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闯出了路子,文化新经济业态不断兴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近日,更是喜事连连。华侨城绣源河文旅综合体、明水古城等相继开工建设。“明湖秀”惊艳亮相,点亮泉城夜空,一票难求。万达文旅城、华谊兄弟电影城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第一季度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文化类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创新高,以何仙姑夫、世纪开元、海莱云视等为代表的个性定制类印刷服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电视购物、跨境电商等多个文化新业态类项目蓬勃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创意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老树发新枝,文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目前该市文化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67家,主营业务5000万元以上119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有重点显特色
已连续承办了六届山东文博会。今年10月,由济南承办的第七届山东文博会将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亮相;实施“2018年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建设年活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健康有序发展……
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推进创新发展不停歇。新旧动能转换中,济南明确提出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十大千亿产业之一,为此该市多措并举从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平台四方面发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扶持资金奖励向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经济业态、创新产品服务的企业进行倾斜。为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近年来,该市列支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近1亿元扶持200个优秀文化项目,带动投资150亿元。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JN150、宽厚里、百花洲等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集聚文化企业近2000家,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利用连续承办山东文博会这一平台,加大对国内外重大文化企业招商力度,全力打造线上文博会,在线实现交易功能。
向环境要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济南着力打造了南部山区、西部湿地、北部黄河滩区三大生态保护带,在这里人能够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零跑腿”“反向跑腿”,济南向打造审批效率最高、审批项目最少、政务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冲刺,一个项目的审批,最快一天就能办完手续,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文化领域“放管服”向纵深发展,制定出台全方位政策为文化产业融合升级、业态更新保驾护航。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协同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同时,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该市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宣传推介平台、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企业家服务培训等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济南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49个在建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8.7亿元,同比增长13.8%。规模以上企业311家,同比增长8%。据最新统计数据,济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55.04亿元,占GDP比重为3.85%,年度占比增幅全省第一。
新闻推荐
□张治林左丰岐报道本报济南讯“天气炎热,施工现场人员要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后勤人员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登高人...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