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花园小学7年探索实践证明——儿童剧并非“儿戏”

济南日报 2018-06-28 12:18 大字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表演社团活动中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录制儿童剧《天国之渡》

编者按 作为济南校园儿童剧教育的“拓荒者”,早在2011年5月,济南市泉城花园小学便开始尝试将孩子们最喜欢的“儿童剧”作为课程引入校园,并在逐步探索实践中,在儿童剧中融入渗透教学内容及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演、编、创”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学习和领悟。同时,学校以“点”带面,不断加大儿童剧的发展力度,让泉城花园这所仅有10岁、办学规模700多人的小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花”。

学生们在体验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且在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在课程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儿童剧课程是一门包括开发教材及读本、创编剧本、排练演出、舞美化妆、灯光配乐等内容在内的综合课程。”学校校长徐子春告诉记者,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与剧本的编选、修改,可以作为小演员进行展示,可以变身剧务设计服装、制作道具、选择音乐……“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每周二和周四,济南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都会准时来到泉城花园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原来,围绕“全人”教育目标,学校1-6年级都开设了儿童剧课程,两天时间里16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来到学校“儿童剧场”,跟着专业演员学习儿童剧的相关知识。

每个学生都能演儿童剧,这在泉城花园小学不是梦想。其中,学校创办五年的学校儿童星剧社便是学生们展现自己才华的大舞台,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创编演儿童剧,参加故事比赛、诗文朗诵、即兴创作、小品表演、与剧作家交流、进行影视欣赏。

“接触儿童剧之后,孩子的艺术素养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走出校门的演出让孩子有了更高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学生贾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已经参加过省市区很多比赛和展演,让孩子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之前我生病住院,在医院办手续都是孩子替我完成的,她跟医护人员交流时很自信,也没有紧张害怕,这都得益于他在学校学习儿童剧。”

徐子春告诉记者,学生们在儿童剧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

将知识和教学内容放置于儿童剧的剧情中,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原本冷冰冰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与儿童剧完美融合的童趣课堂不仅让课堂“生机盎然”,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唐僧师徒4人坐在椅子上,唐僧位置不变,那他们4人一共有多少坐法?”“羊村举行乒乓球比赛,两两对阵,4只羊一共要比多少场?”……学校三年级一班的数学课上,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变成了一幕幕“儿童剧”,学生们4人一组,将题目中的剧情“演”出来,让原本冷冰冰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每个人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从儿童剧引入学校伊始,泉城花园小学就在思考,如何将这一学生喜欢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随后,学校老师们开始将儿童剧表演因素融进课堂,逐步形成了学校生机盎然的童趣课堂。

“讲到《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儿童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孩子们自己编剧本、排演,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包括揣摩人物性格、肢体语言、协调人物关系等,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优秀,整个过程没让我提供任何指导。”学校教师卢媛媛告诉记者,学生可以在角色体验中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确实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课堂上,《负荆请罪》《草船借箭》等课文都在老师的指导下改编成了课本剧,然后我们自己准备道具,在课堂上表演。同学们也都从最开始的不敢上台变为了抢着上台。”学生李娜说。

“一年级学生刚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可能对文字理解不透彻,用‘演\’的形式,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学校教师杨婷婷表示,儿童剧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对于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和提升自信心都有所帮助。

为培养习惯优良的好学子,泉城花园小学打破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儿童剧表演巧妙地引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剧本,将如何养成每个好习惯用表演的形式“演”出来,教育效果显著。

为培养“花样少年”,学校为学生量身订制了涵盖人格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的“十个好习惯”,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呢?泉城花园小学智慧地将儿童剧表演巧妙地引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剧本,将如何养成每个好习惯用表演的形式“演”出来,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就这样,升旗仪式就变成了学生们表演“十个好习惯”的舞台。每周,负责升旗的班级都会将“十个好习惯”编成不同的剧本,用童话、小品、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示出来,每一次演出都是源自生活的剧情设计,表演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更令这一教育形式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效。

例如有的班级将《小鸡吃米》的故事搬上了舞台,通过“浪费的一粒粒粮食居然可以喂饱一只小鸡”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道出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而学生们更在编写剧本、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对“珍惜粮食”有了切身感受。

尝到儿童剧在涵养学生品行方面的优势之后,学校又尝试将儿童剧与学校“花样少年”德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儿童剧涵养好习惯之外,将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德育工作与儿童剧完美融合,达到非常好的育人效果。

“学校开发儿童剧课程,不是想培养演员,而是以儿童剧为载体,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体验、欣赏鉴别、创编等多种教育活动中,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让孩子能够终身受益。”徐子春表示,目前儿童剧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全面发展。(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范懿)

新闻推荐

优化营商环境难容“坐等观望”——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评论之四

□崔丽丽近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营商环境“定制文件”——《深化“一次办成”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