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只为稻花香——访济南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建波
“一家做饭,十里闻香”。黄河大米——这一带有济南特色的传统农产品,深深印记于“老济南”脑海里。每当大米成熟的时候,黄河两岸金黄一片,小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吃着新下来的大米,心里就甭提有多开心了。
如今,这一情景已经真真切切地在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庄村得以重现,附近村民都说,这多亏了他们的村主任——刘建波,要不是他和他的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他们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2017年底,刘建波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而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也在他的带领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通过大力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特色大米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放弃高收入 回归小乡村
1966年出生的刘建波,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由于家住在吴家堡街道,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他,一直对咱济南的黄河大米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3年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在村子附近的水(石工厂工作,那个时候,每个月也就有几十元的收入。在干了三四年后,不满足于现状的刘建波,孤身一人踏入城区干起了个体生意。
“最开始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不到一百元钱,在老十一马路农贸市场卖淡水鱼”。刘建波介绍,刚开始生意并不好做,但随着济南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卖鱼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忙的时候,村里有十五六辆运送淡水鱼的三轮车,往返于村子和城市之间,那个时候,一天最多能挣到1000元。”刘建波说道。
一天就是1000元,一个月就是上万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以说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尽管收入颇丰,刘建波的心里却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幸福快乐。直到有一天,他回村子里看到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无人耕种,他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也是从那时起,要发展农业,并带领村民致富的想法,悄然在刘建波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到了1995年,刘建波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城区的生意,回到了村里参选村委会主任。那个时候,他的心中只想着怎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受制于种植人力投入成本高等因素,槐荫区大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上世纪70年代鼎盛时期的3万多亩,减少到2014年底的1万亩左右。
刘建波介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粗放型水稻种植技术,一直制约着黄河大米的发展,不仅村民种植起来费时费力,而且种植成本也居高不下。但他们村子紧邻黄河,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田地不种植水稻,被荒废在那里非常可惜,所以刘建波一直在思索如何将村民从粗放的种植技术中解脱出来,让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真正富起来。
建立合作社 抱团求发展
2009年,刘建波组织本村有意向参加的90个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他当选为合作社社长,当时社员们采取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从5月育苗到11月收获,通常是一身汗半身泥,不仅(种植)速度慢,而且亩产也不高,全村600余亩稻田全插完要10天左右,且秧苗的间距、深浅都不易掌握,种植效率低下。刘建波认为只有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引领的路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合作社现代农业建设技术三步走的实施意见。
“我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把这儿的农户、小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集合在一起,通过土地集中、农资集中、农技集中、互联网+农业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一个更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合作组织。”刘建波坚定地说。
首先是整合农机资源,提供技术保障。2010年初,刘建波将合作社成员现有的育苗盘、插秧机集中到一起,实行统一使用、统一调配,初步解决了社员集中生产与农机需求的矛盾;定期组织合作社范围内的农机技术培训班,为社员提供农机技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经过刘建波协调汇报、多方筹措,自2014年起,合作社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分两年三批成套购置了播种机、水田起秧机、植保机、收割机、水田平整器和配套机,单独购置插秧机3台,育秧盘3万个;刘建波将购置的第一套农机交由几个农机能手使用,当年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为了解决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合作社所生产的种植品种单一、产品盈利较低的问题,2014年,刘建波通过协调省农科院,主持开展了大米种植转型工程。该工程引进了“日本越光大米”“圣香2572”“紫香糯2315”“红米”“香雪糯”等五个高端大米品种,与简塑盘育苗、水田机械化旋耕、机械化整地插秧、机械化田间管理、水稻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和水稻田耕整地、水稻育秧、施肥、除虫除草等工艺相结合,广泛开展了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了五个高端大米品种种植的全机械化、全生态化、全环保化。种植效果良好,市场价卖到了每斤30元左右,转型节点成功并大面积推广,这五个品种亦成为合作社当前乃至今后最重要的支柱产品。
去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刘建波立足合作社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合作社发展方向,以提高水稻生产科技贡献率为方向,以增收节支为目的,以延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链条为抓手,积极引进应用水稻新品种,并在合作社内大力推广;同时加大投资购置水稻联合收割机和进行《水稻稻谷烘干流水线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科技立项,成效显著。2017年度合作社完成机械化育秧、插秧和收割1000余亩,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力,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不忘初心 回馈村民
“我是个农民,我想的就是怎么去回馈农民,怎么让他们的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刘建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据了解,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定位了“科技为先导、质量为根本和品牌经营为目标”的发展理念,自2011年以来,做了大量的科普和科技创新工作,成为一个集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被市农业局评为市级优秀示范合作社,引领了全区水稻种植机械化、规模化、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订单化、包装化和品牌化,给合作社和周边地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年经营大米达到了30多万斤,有些品种售价达到每斤30多元,成为了济南地区知名品牌。同时,合作社实行托管农业服务,对本社、本村和周边村种植水稻的贫困家庭,优先优惠提供耕、种、收机械服务,为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建波向记者介绍,水稻全程机械化是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现在一亩地较2009年多收入1500元,社员的年人均收入也从2009年以前的不到6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8000元,让社员少下力,多赚钱的初衷做到了,技术引领我们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也让我为社员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刘建波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顶尖技术人员,免费为全区、全市水稻种植企业及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全区7家水稻生产企业近万亩水稻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区两级领导的表扬。
合作社领头人刘建波2012年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2013年被评为济南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济南市第四届现代农业百花奖、201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刘建波并没有止步,还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今年,我们合作社想上烘干机项目。”刘建波介绍,根据合作社发展需要,他们向区科技部门申请“水稻稻谷烘干流水线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科技项目立项并获得审批。该项目旨在通过引进低温横流批式循环式烘干机技术,对水稻稻谷进行烘干,解决人工晾晒受到人工费用提高、晾晒场地和天气等制约瓶颈。
刘建波介绍,该项目将通过先进烘干技术的引进,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研究探索最大限度地降低烘干成本、降低稻谷爆腰率和破碎率的科学合理操作技术规范,并推动农机农艺相配套,推动水稻稻谷机械化烘干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项目实施后,将拉长合作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链条,全面解决合作社水稻收获后晾晒难问题,大大提高合作社生产效率和科技贡献率。”(本报记者 钱堃 通讯员 李连法)
新闻推荐
本报6月20日讯(记者沙文婧通讯员李波魏双庆王春雷)今天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二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