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异,新媒体上花样真多

齐鲁晚报 2018-02-13 14:23 大字

“滴滴滴滴……”伸手关闭这个定在早晨6:15响起的手机闹钟,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行提示语“你的早起时间击败了全国93%的人”。关掉闹钟后不能停留,一鼓作气爬出被窝,按下电脑开机键,趁着电脑开机这段时间洗漱完毕,坐在电脑前打开齐鲁壹点后台,开始一天的编辑、发稿工作。这一连串动作,就是作为齐鲁壹点的新媒体“小编”的我的早起日常。

本报记者黄翔

小编绝不只是会

复制+粘贴

我是一名90后新闻”新兵蛋子”。在2015年齐鲁壹点新版本刚上线时来到这个部门,在晚报的传媒“老炮儿”们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新媒体。工作后领导给我的第一条训诫,就是要摒弃旧思维模式。

第一步就是转文风。每天早起的第一个工作内容就是将当天《齐鲁晚报》的内容发布到壹点上,当然,这不只是简单CtrlC+CtrlV(复制+粘贴),我们要把报纸的标题,改编成更适于互联网传播的标题,并且力求浓缩在20至24字之间,不能多也不宜少,别小看这个活,有时你需要改来改去十几遍。

跟所有媒体新人一样,刚入行那会儿我常会思考一个“终极”问题——“新媒体会取代报纸吗?”其实与其说“取代”,不如说是“融合”。2017年春节期间,客户端齐鲁壹点正常更新,我们喊出的口号是“停纸不停报”,报纸虽然暂停了,但新闻我们还会一直播报,在节假日这种新闻淡季创造了同行少有的业绩。

点击量我们最关心的指标之一,你知道2017年壹点上最高的点击量有多少吗?11692677次!按照山东1亿常住人口来算,这就意味着全山东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人都在看这稿子。

转思维改文风

为用户“私人定制”

需要转变报纸思维的地方,除了文风,还有就是在新闻策划上。新媒体上的内容讲求细分,也就是说比起“老少咸宜”的大众资讯,直达用户兴趣点的内容更受欢迎。

这里要介绍一下,壹点2017年新开设的一个视频栏目叫《济南街访》,每期制定一个有趣的话题,两位小编带着摄像机和话筒到济南街头“扫街”式采访,经常会发现一些语出惊人的“民间高手”。比如最近一起“最难懂的方言”,采访了一位在济南上大学的黑人小哥,本以为会听到一口“国际腔”普通话,可没想到人家的发音竟然出奇纯正,而且他正在学济南话,“老师儿”、“蹦木根儿”这些济南方言都说得像模像样,我作为同样从外地来济南的人,不得不表示佩服。

经常听到报纸编辑部的记者前辈们说:“这帮新媒体的小孩就是会玩”。确实,除了视频,我们还做过VR、无人机航拍、直播等等等等新“玩法”。如今新媒体上内容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了,在做权威资讯的同时,我们确实也在以一种“玩”的姿态来尝试新技术、新手段,来做出更生动更有趣的内容,让《齐鲁晚报》融入到追求新潮的年轻人中去。

“网红”更是需要

到读者中去

“做记者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不快乐的事又是什么?”这是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的记者、小编与读者用户在线互动会上,壹点用户“在路上”所提的一个问题。这个记者节与以往的不同,记者与编辑从一个默默写稿的“幕后工作者”,成了被读者熟知与用户互动的“网红”。

最早,壹点开设了一个互动型栏目叫《神评论》,每天一期,选取十条当天壹粉们在新闻评论区里发表的最幽默、最有意思的点评,在当晚整合成一篇神评论榜单,并给上榜的壹粉奖励话费。这个栏目一直坚持至今,由此而积聚的粉丝越来越多,他们也成了壹点最忠实最活跃的一批“铁粉”。直到后来增设了“情报站”、“圈子”等功能,壹粉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到读者中去,成了“网红”也不例外,在“智慧社区”推广的过程中,记者就意外发现了领秀城社区南部的一座渣土山,雨天黄土顺水流下,汇成一条泥浆流,极大的影响了居民出行,于是壹点上不断报道跟进,最终促成了相关部门对渣土山的处理,并且开始全市范围内的渣土山排查。

新的一年,不忘初心,我将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接纳学习新鲜事物,“玩”出更多新花样!祝愿读者朋友新年心想事成,都为自己打CALL!

新闻推荐

参观胶济铁路

女报讯(记者韩晓凤)1月30日上午,济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学教师来到位于济南火车站的胶济铁路博物馆进行参观,系统、翔实地了解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史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受益匪浅。...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