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民记者谈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安上“绿色引擎”

济南日报 2018-02-05 14:05 大字

全国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超高层建筑——万科金域国际B商项目市民记者参观大华紫郡项目。市民记者参观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产业化基地。市民记者参观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楼筑屋,是民生保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如今,正有一个朝阳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以它新潮的“绿色工艺”成为现代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

在日前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与本报一起组织的“走进装配式建筑企业”活动中,市民记者一致认为,与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节约资源能源、提高建筑质量等特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大势所趋,也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做建筑业新动能的“增长极”市民记者高强

建高楼不用工人现场搬砖砌墙灌砂浆啦!这句话听起来是一个传说,而实际上已经变成现实。

1月19日上午,市民记者在中建八局承建的吴家堡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看到,近百米的高楼采用了“积木搭建”的方式建设,工人将事先在工厂生产的楼梯、楼板等“零件”,按照新工艺标准进行组装,不仅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建筑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种建造方式叫做装配式,好处包括节约原材料40%,缩短建筑工期1/3,建筑工地节约用水80%。劳动力占用只是传统式建筑的1/ 5,抗震抗冲击能力达到8.5度,而且减少了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和建筑噪音的污染,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了设计、施工的精细化,提升了建筑整体质量和节能减排。

随后,市民记者又在山东平安建筑工业化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工厂现场观摩了“积木”是怎么在流水线上生产的。在生产车间市民记者看到,模台清理、绑扎钢筋、布料、振捣、蒸养……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高科技手段在建筑领域的运用。

采访中市民记者了解到,继2013年济南成为全国第三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后,济南市又于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来自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推广装配式建筑1400余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年度任务指标。

不难看出,装配式已然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在济南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正在集聚发力成为建筑产业新动能的“增长极”。

实现“手工”建造到“工业”制造的跨越市民记者张新华

说起盖房子,我们马上会想到:建筑工人把一个个砖块砌成墙体,工地上到处是沙子、水泥,轰隆的搅拌机,高悬的脚手架。而1月18日、19日,市民记者随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走进大华紫郡项目、万科金域国际、吴家堡安置房项目、中铁十四局建筑产业化基地、平安建科、国舜集团等工地、企业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楼梯、楼板、整体卫浴、三明治阳台转角板等各种建筑部件整齐有序地摆放,这些从车间标准化生产的构件,运到建筑工地后,只需按照设计图,把各部件拼接安装起来,然后在接缝处用水泥砂浆浇筑固定,就能建好一座高楼。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是对这种建造方式的形象比喻。当这种叫装配式建筑的新事物梦幻般展现在面前时,市民记者不禁惊呼: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工厂相当于一个生产零配件的车间,工地就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咱们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装配式建筑桥梁,现在好多老旧小区的电梯改造,也是以装配式建筑形式进行组装的。”据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乡建设中心”的重要职能就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那么,相比传统的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在哪里?据了解,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了“手工”建造到“工业”制造的跨越。通过产业化把高空的事情放在地面来做,把现场的工作放在工厂来做,把危险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大大降低了建筑业对大气的污染,符合国家绿色建筑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建筑业的工业化、产业化程度。

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参观现场工程师以“钢筋套筒”的使用为例做了演示。据介绍,装配式建筑竖向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有钢筋套筒连接、浆锚搭接等,其中钢筋套筒连接分为全灌浆套筒连接和半灌浆套筒连接,国内用得最多的为半灌浆套筒连接。“为防止施工错误、保证灌浆质量,在灌浆过程中,按隐蔽验收的要求,监理要监督并留有影像资料。”

此外,装配式建筑采用的“三明治”预制外墙,也可以有效避免保温层脱落的问题。

为期两天的参观让市民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现代化建筑产品的博览会:在中铁十四局和平安建科的产业化基地,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建筑部品;在吴家堡安置房一期和万科金域国际项目,看到的是组装建造的高楼大厦。

这样的现代科技,这样的建筑新业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在建筑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很快就会打开崭新的局面,迎来建筑业新的行业革命和事业的腾飞。

一场建筑业革命的掀起市民记者吕广扩

1月18日,时至隆冬,在位于龙洞片区的大华紫郡项目施工现场,市民记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建筑工地:没听到混凝土车的轰鸣声,也没有见到建筑垃圾、尘土飞扬,有的只是五六个穿戴整齐、干净利索的工人,头戴安全帽进行着简单的安装操作。

“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现场。”当大家都感到疑惑的时候,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文华给出了答案。“之所以看不到过去工地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是因为大部分部件都进了工厂生产,不仅施工精度得以提升,还能节水50%以上,减少90%的模板使用和70%以上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降低噪声与PM2.5,达到了绿色、清洁、节能、环保和安全文明施工的效果。”

随后市民记者来到生产部件的装配式构件基地——中铁十四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进入生产车间市民记者看到,偌大的厂房只有百十来个工人,可快速完成模台清理、钢筋焊接、布料振捣、养护脱模等一系列生产程序,而且大部分工序实现了自动化。

更让人震撼的是位于奥体CBD和高新区交界处的万科金域国际B商项目,这是全国第一个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超高层建筑。据介绍,该项目采用的是清水混凝土PC外墙,部件吊装成功后不再使用其他装饰、装修手法,直接作为建筑外表面,既保留了混凝土建筑本身具有的自然色泽和机理,又体现出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完美。

“我们把它称为‘素颜之美\’。”采访中李文华表示,在越来越注重效率的今天,装配式建筑已然掀起了一场建筑业革命,这也是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和朝阳产业。

为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树立典范市民记者张爱学

作为市民记者,参加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联合济南日报开展的“走进装配式建筑工厂”活动,对悄然兴起的装配式盖房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吴家堡片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一期项目的观摩,真切感受到了装配式盖房为建筑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的贡献。

在17栋楼的大型安置房施工现场,市民记者没有看到建筑垃圾、扬尘和来往不停的运输车辆,也没有传统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的水泥、沙子、钢筋和砖块等建筑材料,更听不到机器轰鸣和混凝土的搅拌声。

“这就是装配式建筑最大的好处。”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中市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应用了预制叠合板、楼梯、空调板等装配式构件,有效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降低了噪音污染,装配率达31.18%。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种建造方式大大减少了现场人员的数量,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工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对住宅购买者而言,得房率高、质量更好的特点也备受推崇。从社会效应来看,装配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大大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少,也就更加环保。

市民记者在为吴家堡拆迁安置村民感到高兴的同时,更加感受到装配式房屋作为新型节能绿色建筑产业,定能引领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被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公司所认同和接受。制图/胡丁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 谷青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张一

新闻推荐

家风家训高高挂

昨日,在天桥区堤口路,带有家风、家训内容的大红灯笼悬挂在街道两侧。春节临近,济南不少街道悬挂的大红灯笼上融入家风、家训元素,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又可促进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本...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