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佛山街道细微之处彰显“民生温度”

济南日报 2018-01-17 14:07 大字

57岁的穆鸿在经十一路附近已经住了20多年。“以前路上小商铺‘伸舌头\’比较多。现在可不一样了,绿化多了,还建了小花园,天气暖和时,有不少遛弯、聊天的居民。”

违建越来越少、绿地越来越多。累了,走不了多远就能歇会儿;违建拆了,民生留下了,早餐点有了固定地方,便民菜市场越来越规范;社区也在探索和完善协商民主议事法,居民的事由居民自己商量着办……穆鸿的感受,正是历下区千佛山街道的变化,居民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17年8月到11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文涛先后三次视察千佛山街道,对深化民生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坚定了街道始终不渝做好民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记者近日走进千佛山街道,寻找细微之处的“民生温度”。

违建拆了民心聚起来了

2017年5月,于兴海一家赖以生存的店面被拆,这个来自河南范县的33岁汉子不知该如何生活。但10天以后,他就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搬到了千佛山东路副食品市场早餐点。

还是经营葱花油饼,虽然只是6点半到9点半,但人流量大,营业额也不低。于兴海说,房租也从每月的3000多元降到现在的500元。聊起这半年的新生活,于兴海没了当初的紧张感,“现在下午找了个送奶的工作,整体收入没降低!”

早餐点的后方是便民副食品市场——周边约3公里内唯一的市场,辐射附近2万多居民。“原来有两层,为了不给居民造成不便,拆违时把二楼办公场所拆了,保留了一楼的市场。”街道负责人介绍,“违建要坚决拆除,但绝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街道认真考虑百姓生活需求,保留了便民市场,归拢了早餐点,经过半年多运营,形成了小小的“聚集效应”。目前,街道范围内已有三处便民市场、近十处便民早餐点。虽然违建少了,百姓的生活却未受影响,还更方便了。

环境美了居民乐起来了

从刀口向内,带头自拆违建,到辖区单位主动配合,积极自拆;从2017年端午节连续作战拆除10余处违建,到当年11月23日,历山路南头一处联排违章建筑轰然倒下;从还路、还规划,到绿化小节点、文化墙……千佛山街道用一年时间,拔除了一处处扎眼的“钉子”。

绿满眼,居民乐满怀。街道把创城工作和“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有效结合,即拆、即运、即绿。城市更新工作不仅是逐层推进、改善城市环境的过程,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

历山路156号违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拆除前有4家餐饮店。因周边没有大型停车场,路两侧违规停车常常会占用1—2个车道,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印象。目前,街道已对该地块进行了绿化设计。春暖花开之时,居民又多了好去处。

渠道畅了社区美起来了

如果说,创城和拆违拆临改善的是环境,是“硬件”,那协商民主在社区的有效运用,则是“软件”提升。

近年来,历山名郡社区党委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协商解决社区治理各类矛盾为目的,探索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众YI365”协商民主模式。通过“三议三不议”、“六步议事”、“五事分流”的“众YI”模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众意汇”搜集民意,明确协商内容;“众议会”商量如何解决,确定协商程序;“众益惠”建立处理问题机制,保障协商效果。

正如历山名郡社区党委书记滕飞所说,“居民参与进来了,社区才是大家的‘家\’。”2017年,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适龄儿童课外教育问题,社区组织家长代表、培训机构、学生代表、物业召开“众议会”,成立了名郡学堂,开设免费课程1000多节,教育服务青少年2000多人。(本报记者 黄佳杰 通讯员 王燕飞)

新闻推荐

老济南的贫民集市

□王绍忠民国年间,老济南自开商埠。当时市民收入有限,购买力极低,都是从集市地摊上购买价格低廉的生活用品。1934年版的《济南大观》曾记载:集市设有聚汇地点、交易时间,市场上物品质量次但货色...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