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海右华不注
□韩庆祥
你创刊那年,我40多岁了。结伴同行,你这棵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我呢,情有独钟,把“咱俩的故事”装了满满一书橱。抽出1990年7月8日的报纸,虽然只有小小的4版,我几百字的议论文《再议徽章》却登上头版,让我倍受鼓舞。再看1994年5月15日那天,两大张的报纸,每张8版,共有16版。阅读时,要扯着整张报纸,看完左右两版,再转180度,看另外两版。我在《娱乐专刊》发表了《不学这琴学那琴,不学这门学那门》的短文,为孩子家长们支招。2000年9月20日,这天的齐鲁晚报共40版,厚厚一大摞,我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获得房产版征文二等奖。
我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你这块精神园地得到收获;你的每一步成长,我们也都看到眼里。每一次报纸扩容,我们都为之欣喜不已;每增加一个新的版面,如新枝舒展,更加枝繁叶茂。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华不注”副刊的诞生。那年春末夏初,我接到副刊部李秀珍主任的信,她说:“近期晚报想调整一些版面,增加两个贴近济南人生活的人文和休闲专刊。我记得您写过一个百花公园的稿子,请您淡化一下冬天的时间背景,压缩在1500字以内,再发我吧。”我立即找出春节期间那篇旧作,那是写的雪后的园林。可要把文章里的季节换过来,比脱掉冬装要麻烦得多,耗费了好几个晚上。
2013年6月26日,济南地区的文学副刊诞生了!她叫华不注。红色版名下方,是徐静编辑写的《开篇的话》,“今天推出的这个立足济南人文的华不注,可以说是人文齐鲁(青未了)的姊妹篇。”“既有对老济南的记录与追忆,又有对新泉城的素描与感悟。”
我的散文《春有百花秋有月》,经过李主任修改润色,出现在创刊号上。文章着力描写了百花公园夏日的繁茂,还套用梁实秋手书的四句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心系市民办园林,天天都是好时节。”赞美了这处开放式的园林。文章发表后,听公园办公室的一位熟人说:“看到齐鲁晚报这篇文章,园领导在办公会上通读了,还张贴在报栏里,要求大家珍惜读者的赞誉。”
三十年来,我一直把你当做挚友和先生,年年订齐鲁,天天读晚报,至今笔耕不辍,感到充满了青春活力。我的朋友圈里,多是你的粉丝。你像一座汇聚天地风云、纵览古今中外的知识宝库,大家喜欢;你也是接地气、服水土、和读者心连心的知心朋友。你的版面从内容到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三十而立,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为你送上贺联祝福:
跃上泰岳之巅,俯瞰齐鲁青未了,
扎根泉城沃土,再绘海右华不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洁传承三百余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古训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对品质的坚守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在济南尚书房传媒艺考培训学校(简称尚书房)...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