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冰井起粟话采冰

齐鲁晚报 2017-12-13 15:20 大字

□韦钦国

据记载,六七十年前济南的冬天比现在寒冷很多,加之高楼稀少,北风无以遮挡,河中、湖中结冰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大明湖水质清冽,湖面平静,冰层厚实,就成了天然的冰场。

年过八旬的大爷爷70年前曾住在东流水街(现在的五龙潭公园护城河西侧一带),这条街泉水丰沛,有许多阿胶作坊,大爷爷的父亲就为一家胶厂用平板胶轮车运送驴皮。后来不知为什么与东家发生矛盾在这条街待不下去了,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带着平板车去大明湖帮人采冰、运冰,当年十几岁的大爷爷曾跟着拉车帮辕。

大爷爷说,当年采冰从冬至(数九首日)开始,大约持续一个月,第一天要烧香磕头,然后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区域开采,使用最多的是一种叫“冰镩”的工具。冰镩长六七十厘米,四棱状,顶部尖细,便于入冰破冰;尾端有倒钩,便于将冰钩起;镩头上面有木柄,使用时不至于太凉。这种工具很实用,但现在已很少见到了。

大爷爷说采冰时很热闹,人很多但不乱,采冰、运冰、藏冰各有人负责。最难的要数采冰,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用力不均或技术不到位,采的冰就会大小不一或破碎太多,卖的时候就吃亏。当时大爷爷年龄小,没有采冰技能,主要是运冰时帮辕,也就是帮着父亲用平板车将冰运到大明湖南岸。这里冰窖很多,可能主要是因为运输半径短、便于就地保存吧。

冰窖多半三四米深,底部十多米长,窖外的人将冰块以筐盛好,用绳子下递给窖底的人,由其将冰堆砌整齐。身处窖中,四周冰块堆积,就显得更加冷,所以难以久待,宋代陈师道在《魏衍见过》里将这种情形描述为“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事实上,一旦身上的汗消下,就不只“起栗竖寒毛”这么简单了,被冷风一吹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冰存好后,窖口或窖顶要覆盖庄稼秸秆,起到保温和标示功能,以免人或牲畜不慎掉入。这些冰在窖内存放至次年夏天,由贩冰的人卖给大户人家、官府降温避暑,或售给餐饮商家用于食材保鲜。

温室效应带来暖冬,现在大明湖已很少结这么厚的冰了。大爷爷记忆中这种原始的采冰、存冰、售冰的行业差不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消失了,当年的大明湖已经成了免费游览区,天气好的时候大爷爷还会来这里散步,面对眼前美景,时常感叹倏忽的岁月。

新闻推荐

老房穿上“保暖衣”家里高了6℃ 改造不需居民掏钱,十年以上老楼仍可申请

▲济钢片区的一些楼房已经进行了节能改造,提升了供暖温度。本报记者蒋龙龙通讯员秦青摄申请节能改造流程省城不少老旧小区因不是节能建筑而“冬冷夏热”。为了让这些老旧小区的居民享受...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