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重汽更换“掌门人”马纯济因年龄原因卸任 王伯芝提名为董事长人选

济南时报 2017-12-13 15:17 大字

时报12月12日讯 12日下午,中国重汽集团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了市委对集团主要负责人调整意见。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文涛出席并讲话。

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刚宣布市委任免意见:因年龄原因,马纯济同志不再担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提名王伯芝同志作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人选。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法定程序办理。

王文涛说,马纯济同志是带领重汽集团做大做强的功勋,是在全国重卡行业享有盛誉的优秀企业家。这些年来,在马纯济同志的团结带领下,重汽集团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拼搏奋进、艰苦创业,集团从当年的亏损大户,发展到资产规模1227.2亿元的优秀企业,成为国内重卡行业的排头兵。马纯济同志对重汽集团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

王文涛介绍了王伯芝同志的主要工作经历和情况。王伯芝同志是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民革济南市委主委,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学习研究、专业水平高,企业领导经验丰富,考虑问题细致,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实绩突出,为人公道正派。市委认为,提名王伯芝同志为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是合适的。

马纯济、王伯芝和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蔡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示坚决拥护市委决定。

(济南日报记者王端鹏)

他们各自负“重”前行马纯济在重汽这17年:从“比着葫芦画瓢”到引金种子结金葫芦

马纯济在中国重汽干了17年,他让一个亏损百亿、濒临破产的老国企,跃升为一个年销售整车30万辆、资产1200余亿元的世界级企业,他是怎么做到的?细数关键历史时期马纯济的决策,他都在讲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辩证关系——画葫芦和画瓢的关系。

“比着葫芦画葫芦”几十年,企业濒临破产

2000年,马纯济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彼时,中国重汽为计划单列企业,中央副部级单位,下属63家企业,分布在山东、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却亏损百亿,濒临破产。

马纯济上任后分析原因,在大会上抛出了他“葫芦和瓢”理论:“以前我们只是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葫芦,不知道比着葫芦画瓢。”的确,当时的主力产品斯太尔,是中国重汽1984年从奥地利引进的技术,光吃“洋老本”,技术毫无更新。公开数字显示,当时中国重汽偌大一个企业,国家授权专利为零。

中国重汽首先对斯太尔进行“挖干榨尽”式的“二次开发”,即在斯太尔的基础进行改良,研发出新的产品。通过一年的卧薪尝胆,中国重汽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型汽车销售量居全国第三位,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在90%以上,实现了一年扭亏持平的目标。很快他们又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产品。

2003年,在马纯济的斡旋下,历时9年的“沃尔沃”合资项目正式签署了合同。一年之后,“嫁接”了沃尔沃技术的新一代重型卡车豪沃(HOWO)下线,拥有100多项自主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随着中国重汽一点点恢复元气,马纯济又把目光转向了资本市场,主导收购了当时ST小鸭的两大股东小鸭集团和中信信托持有的股票,2004年10月28日,已由ST小鸭更名为*ST重汽的上市公司恢复上市,中国重汽第一次登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

引进一个金种子,再结出“金葫芦”

有了钱,马纯济不再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他在想更多的事情:“引进一个金种子,结出一个金葫芦。”于是2009年,中国重汽与世界重卡巨头德国MAN公司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重汽曾与很多国外企业合作过,但马纯济却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多半是“以市场换技术”,不管是核心技术还是非核心技术,对方都有所保留。

中国重汽与MAN合作的“史无前例”之处,不仅在于MAN花了5.6亿欧元仅取得重汽香港上市公司25%加1股的股权,而在于重汽仍保持51%的绝对控股权,同时拿到了意味着MAN核心技术和原始设计思路的文件。

这种“史无前例”的技术引进,给中国重汽带来了长足发展后劲。目前,它不仅达到了德国MAN的生产水平,很多生产技术达到甚至超过了MAN生产线的质量水平。有了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就容易多了。从2004年到2016年,中国重汽连续12年保持在行业内重卡销量出口第一地位。目前,它的重型卡车出口量已占行业总出口总量的40.2%,连续12年牢牢占据中国重卡行业的出口首位。

今年11月下旬,马纯济在参加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今年整车销售量有望突破30万辆,创造中国重汽发展史上的新纪录,各项经济指标增长60%以上,利润水平实现翻番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创造这样的增长,实属不易。 (首席记者刘彪 记者王晶)执掌重工十余年的王伯芝:

乘上地铁的东风背后是艰辛努力

这几年来,人们说起王伯芝,更多的是他作为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带领企业生产制造出了修地铁必不可少的盾构机。从而抓住了市场机遇,让济南重工这个负重前行、困难重重的老国企一跃而起,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济南老牌国企成功转型升级的典范。

临危受命从行业倒数第一跃居正数第一

如今的济南重工可以说是济南制造业的金招牌。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伯芝在济南重工担任销售处处长时,企业因涉足化工、电梯、汽轮机等多个与原产品(煤机大相径庭的领域,深陷“多元化陷阱”——当时济南重工已经亏损了数百万元,正濒临破产边缘。

2000年,王伯芝临危受命,担任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把企业的重点放回(煤机上,尽可能专注一件事。2005年,济南重工主导产品球(煤机产销量由当初国家电力总公司认定和推荐的7家企业中的倒数第一发展成正数第一,占据全国同类产品市场70%以上的份额。

王伯芝认为,产品结构调整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必须以现有的设备、人员、技术、市场等存量资源为主,不盲目涉足陌生的新领域;第二,产品定位要高,要在朝阳领域做世界领先的产品。

二次创业敏锐市场嗅觉促成转型升级

辉煌过后的济南重工也有过低谷。10年前,济南重工决定上马立体车库,但在投入巨资、设备研制成功并做出样品之后,6年时间里,立体停车库居然一个也没卖出去。“那次险些掐断了老国企济南重工探索前进的底气,还好没放弃主业和创新,让我们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机会。”王伯芝曾公开表示。他说的“二次创业”,就是济南重工目前的拳头产品——盾构机。

2009年,在济南尚为修地铁层层论证的时候,担任济南重工董事长的王伯芝就察觉到了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潜力。在他看来,济南重工现有的生产结构和工艺水平非常适合生产修地铁用的盾构机。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市场调研、技术储备,并争取到德国海瑞克、日本川崎、中船重工等知名盾构机制造商的盾构机部件订单。到了2014年,除部分关键配套件需进口外,济南重工已具备了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能力。

2015年1月,济南公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济南市政府领导收到了一份《关于济南重工发展隧道掘进机产品的报告》。经过实地考察后,济南市政府充分认可了济南重工的发展思路。2016年,由济南重工研发生产的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开拓一号”下线……据了解,目前济南总体的市场容量可达60台左右,按照每台5000万元计算,近30亿的产值让这家67年的老国企重新焕发了活力。 (记者王晶)

●相关链接

马纯济 1953年10月出生,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经济师。2000年起任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其间曾兼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伯芝 1964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民革党员,1985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任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2年起兼任董事长。2017年4月当选为济南市政协副主席。

新闻推荐

济南天桥公安组织“讲警察故事 向人民汇报”系列汇报演出

为切实强化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感谢社会各界对于公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12月12日下午,济南市公安局天桥区分局组织开展的“...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