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涧沟旅游综合体项目扮靓泉城“南大门”他们,奋战征迁一线他们,加速城郊蝶变

济南日报 2017-11-09 13:09 大字

驱车至市中区大涧沟东、西两村,曾经密密麻麻、总量达410万平方米的自建房被拆为平地,1.8万亩的片区迎来新生。作为省城“南大门”,这里未来将崛起集休闲文旅、主题乐园、生态农业、康养乐活为一体的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为南城腾出绿水青山。

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前提。面对1.3万人、4179处院落的庞大体量,大涧沟片区综合整治指挥部每一个人都秉承“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群众工作法”原则,坚持“民事、民议、民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将过去按“砖头”补偿变按“人头”补偿。短短1个月的时间,拆迁协议签订率达到99%,创造“市中速度”。奋斗在征迁一线的工作人员,为项目建设抢时间、拼空间,彰显实干与担当的精气神。算好“三笔账”

工作办进“心坎”赢民心

“市中速度”是一线征迁人员不分昼夜共同努力换来的成果。作为成员之一,十六里河街道财政所副所长马登春向记者讲述工作经历时,用得最多的词汇是“群众工作法”。

“其实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马登春直言,部分村民起初无法接受,大多因为对方案和政策吃不透,“这个时候我们先沟通感情,按照‘民事、民议、民决\’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全体村民会议等,一起讨论方案,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慢慢赢得村民信任,工作自然而然就好开展了。”

工作组成员入户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给村民算清“三笔账”。第一笔账是“环境账”,村内道路拥挤、基础设施和环境脏乱差,改造后可以全面提升村庄面貌;第二笔账是“经济账”,补偿可以按合法面积或者“人头”进行,另外,综合体建成后还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第三笔账则是安全账,村里违法建设多,安全隐患严重。

为了让村民们明白“三笔账”的意义,马登春夏天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几乎每天“泡”在村里,挨家挨户串门做工作、讲政策。有时面对上年纪的老人,他重复讲解十几遍,直到老人点头才放心离开。他的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也逐渐理解整治工作和补偿的惠民政策,让拆迁项目变为“民心所向”的工程,起初的不理解、不支持逐渐转为促膝长谈、笑脸相迎。

在马登春的带领下,其所在的工作小组进展迅速,仅用9天时间便完成110个院子的测量工作,27天内完成109个院子的房屋及地上物补偿协议签订、结算工作,为整个项目顺利推进打牢基础。

上下一条心

征迁工作跑出新速度

如果说“群众工作法”成就“民心所向”,那么市中区委、区政府的“顶层设计”则激发推动了工作的内生动力。

今年3月,市中成立全区项目建设总指挥部,下设24个重点项目指挥部,由班子成员带头,推动包括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在内的重点项目;8月,市中召开执行力建设工作会议后,“加强执行力度”成为每一位一线人员紧绷的那根弦。

村里年轻人白天外出工作不在家,十六里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谊炜与组员一起靠在村里,等到晚上或者周末挨个上门沟通,生怕拖久了耽误进程;在房屋测量、协议签订等各个阶段,十六里河街道吴家管理区副主任刘庆法总是拿着本子随时看、随时听、随时记,将解答不了的问题都记下来,弄明白之后再向村民挨个回复。

“只要能通,早晚都行”。这句话是项目指挥部每一位一线人员的真实写照,在七八月高温天气里,他们不分白昼穿梭田间地头,皮肤晒黑了、自家事落下了,但每个人都毫无怨言,用“为民着想”的态度和“马上就办”的精神,实现“拆得了、拆得好、拆得赢”,以“市中速度”推进大涧沟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全力助推济南“南大门”形象品质提升。

(本报记者刘阳通讯员李猛)

新闻推荐

师生一起“火场逃生”槐荫消防开展“119”消防宣传月平安进校园活动

“全体师生请注意,二楼的教室发生火灾,请老师迅速组织学生疏散到安全区。”11月3日,槐荫区恒新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消防演练,全体师生一起参与,现场模拟火场逃生。通过演练,师生们掌握了...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