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70%的激光雕刻机来自中国,中国80%产自济南风光背后累疾丛生激光产业渴望阳光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内,技术人员进行试验。(济南时报记者 郭尧 摄)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内,技术人员进行试验。
激光生产企业大部分依靠租赁厂房进行生产。(济南时报记者 郭尧 摄)
激光产业基础深厚,产业链相对完整,济南拥有让武汉光谷艳羡的优势。不过,济南激光产业风光的背后,因自身野蛮生长、外界忽视遗忘,累疾丛生,亟待关注。
“野蛮生产成出口第一,五百企业为产业奠基,千亿级产业触手可及,企业壮大竟无栖身地。”山东激光产业联盟发起人宋诏的一首打油诗,道出济南激光产业现状之忧和未来期许。
笑谈很离奇
120万美元设备“窝棚”里造,厂房简易靠铺红地毯长脸
在济南激光行业圈子内,一段笑谈几乎人尽皆知:外商看中金强激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强激光”)一台30万美元的设备后,提出实地考察企业。金强激光却“羞于见公婆”,原因是厂房条件简陋。最后灵光一闪,铺上红地毯“遮丑”,把事情“应付”过去。
笑谈是否属实?10月9日,冒着秋雨,靠着导航,经过一段坑坑洼洼的村路,在历城区小清河南岸,记者找到了金强激光。简易厂房里,摆着等待出口的设备。
“当家人”侯秀金指着一台设备介绍,出口价120万美元。针对记者“红地毯笑谈”的求证,侯秀金说:“我们经常铺红地毯,只要外商来参观,就铺红地毯。”
还是在这样的厂房中,金强激光在接待外商方面总结出“套路”,也更有底气:“除还是铺上红地毯外,我们给外商从专业角度去讲解。懂行的一听就明白。”
济南400多家激光企业,不乏这种在“窝棚”里制造售价不菲激光设备的例子。有不少企业,只有一间房,两个工人,也能生产出口价值十几万元的机器。好多人不相信高端的机器能这样做出来。常有外商明明站在厂房里,却问车间在什么地方。
在济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济南日报社社长带队,总编辑、两名副总编辑参加的采访中,一处民房大院令人印象深刻:这里有一家给激光产业做配套服务的企业,拥有上亿元的年产值。看到企业“栖身”于村落民居的环境,总编辑禁不住发出“金凤凰为何待在鸡窝里”的疑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激光企业正实现着翻番或倍增的成长,产业已到最需关注支持的时候。
诉求很现实
“真渴望有个安静生产的地儿”,“迎合市场要比技术创新更靠谱”
今年春节以来,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济南秋瑞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厂址搬了3次,开始时在历城区王舍人街道,然后搬到黄河北,第三次搬到如今的高新区孙村街道张家庄。
拥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济南激光产业要发展,厂房已成为瓶颈。山东省激光产业联盟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400多家济南激光企业,拥有自己厂房的不超过5家。因为频繁搬家,无法持续生产,济南秋瑞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今年仅出口订单的退单量就高达1000多万元。“80后”老总张安明痛心直言,“真渴望有个安静生产的地儿!”
因对激光产业缺乏重视和有效引导,几百家企业在迅速爆发的激光产业蓝海中,呈现“野蛮生长”态势:厂房经常更换,见缝插针栖身,发展十分迅猛,产值无法说清。
在民居或临建中租赁厂房,受制于很多因素,拆违、环保都可能成为企业刚性迁址因素。因此,很多从业者呼吁,政府应该规划一片区域,做产业园区,企业或租或购,保证持续生产。
缺乏引导和规划,导致很多激光从业者只重视市场,不重视技术创新。一家年产值1.4亿元的激光企业,产品主要走外贸出口,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
济南耐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贵亮说,“迎合市场要比技术创新更靠谱。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市场才是第一位的。”他也强调,作为激光产业下游领域,应该更多致力于应用领域的拓展。
很多“80后”、“90后”老板,靠做激光产业迅速发家,便小富则安。
生态很矛盾
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低端激光设备却出口量全国第一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1978年成立,隶属于省科学院,其历史比省科学院还要久远。研究所里产出真技术,多项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激光甲烷传感模块”,小小模块能实现矿井瓦斯灵敏测试,感应时间2秒,测量范围超10公里,不用单独设立电源,既安全又快捷。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主任成巍坦言,研究所有大量研究成果,但与产业企业接触机会少,很多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实验室与市场,一步之遥,有时竟跨不过去。
激光研究所、山大、济南大学等本地激光科研机构,都面临技术转化“坎”。靠自身转化,难度不小,毕竟科研和市场还是“两张皮”。目前,激光研究所成立4家企业,年产值加起来才1亿元,与济南很多纯制造激光设备企业相比,实力悬殊。
庙堂归庙堂,市场归市场。往细里想,很矛盾的事,在济南发生着——济南存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市场对接难,但激光雕刻机出口额,却取得令外地羡慕的“全国第一”好成绩。阿里巴巴国际贸易平台激光设备出口量中,济南连续多年排在第一名。行业的说法是:世界70%的激光雕刻机来自中国,中国80%产自济南。
位居出口首位的激光设备,让济南的中小企业活得挺滋润,但危机是潜在的:济南的激光设备产品以中小功率加工器为主,靠价格优势换市场,弊端明显。武汉光谷、温州激光产业园等正在组团崛起。
山东激光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丁兆迎说:“随着高端技术成本降低,设备价格下降,低端设备将失去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企业将来才会有饭吃。从这个层面来看,给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更好的对接、转化的渠道、平台,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济南激光产业的长远打算。”
断链很可惜
激光之芯洗个“南方澡”再卖回来,产业链缺乏整合,同行间相互提防
在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光光电”)车间中,熟练工正在生产激光外延片。外延片是“激光之芯”,是激光器核心器件。
激光之芯能在济南制造,这在激光设备生产和出口世界第一的济南却鲜为人知。这家企业是国内少数拥有外延材料和芯片研发及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该企业于2002年实现激光外延片量产,“中国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是国家“863”项目。如今,华光光电掌握全球最高功率的4000瓦级叠阵激光器封装技术。
如果把激光器比喻成激光设备的头部,“激光之芯”就是大脑,华光光电明显处于激光产业上游。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秦鹏告诉记者,生产的外延片和芯片以高价卖给南方企业,由他们做中游的激光器加工,再被济南的下游企业买回来,作为核心部分,装在激光加工机床上。在华光光电看来“做激光器并不难”。
激光产业下游企业,手里大多缺乏核心技术。10年前做雕刻机,如今做激光机床,扎堆于初级材料加工领域。而在将迎来爆发期的激光通信、医疗、美容、焊接、显示等领域,却较少开拓。
产品相似,领域相同,技术传统,客户重合,让大多数企业“关起门来自己干”,最害怕同行去参观,产品被抄袭。企业小而散,缺乏产业链整合,上下游沟通少,更别说协同创新。
秦鹏希望,在未来济南激光产业园区内,实现上中游全产业链闭环。激光外延片直接在济南加工成激光器,转到下游广阔的激光设备制造,让济南激光产业实现量级突破。(济南日报记者 盖幸福 济南时报记者 王颖军 李永明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记者 赵尚梅)
产业若野草之生,却已呈盎然绿意,野蛮之解,已有探索。欢迎继续关注明日报道。
新闻推荐
“回望党的历史 喜迎党的十九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历史图片展开展
本报10月11日讯(记者王彬)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地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按照市委总体部署,今天上午,“回望党的历史喜迎党的十九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历史图片展在龙奥大厦举办。市...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